解决执行难的最好方法有什么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切实期盼,但是解决执行难,不仅仅在于有坚定的信念,更需要行动上的
兑现,因此,彻底解决执行难还需要在四个方面苦练内功。
第二,要强化执行机制改革。
在司法改革的今天,对执行人员的重新定位和机构设置将对执行工作带来影响。
在强化执行工作的同时,要强化执行机构建设,切实解决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的问题。
在调动执行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应严格执行异议及执行异议
之诉的适用条件,防止当事人通过诉讼、执行异议之诉将审判与执
行来回循环,达到破坏执行效果的目的。
由于立案登记制后诉讼案
件增加,执行案件增加更多,在强化执行案件分权集约执行的同时,还应强化执行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使执行案件能够进入快速通道,实现简案快执、繁案细执、难案巧执、疑案群执,切实按照执行规
律办事。
执行难不高消费怎么办
为破解“执行难”,最高法院拟出台一项司法解释,对拒不执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老赖”,将采取“限制高消费”的严厉措施。
此前,一些地方法院曾采取过类似措施。
这次上升到出台司法解释
的层面,可见最高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决心和力度。
但是,哪些
属于“高消费”?怎样监督“高消费”?“高消费”又会面临什么处罚?……考虑到此举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社会影响力,最高法院慎
之又慎。
按照常识,法院裁决了,败诉的一方应该主动履行法律义务。
但现实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往往形同一纸空文,败诉的一方往往赖账
不还,根本不把法院判决当回事。
法院执行起来那是相当的难,败
诉了的一旦成了“老赖”,那就成了爷,胜诉的奈何不得,法院也
无可作为。
可以说,“老赖”不除,不仅无法构建和谐的信用社会,
也使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挑战。
治“老赖”,以往有过曝光、监控、限制等一系列举措,可惜收效甚微。
此番最高法拟对“老赖”实施“限制高消费”的严厉措施,法治决心和善意都可圈可点。
不过,正如诸多法学专家所担心的那样,
现在连“高消费”的定位都还是一团混沌,又怎么去限制?而且,即
使明确了什么是“高消费”,又如何去监督“老赖”的“高消费”?
反过来假设,要是这些“老赖”都不“高消费”了,欠的债又该怎
么办?这些“问号”不能释疑解惑,限制“高消费”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就连最高法院执行局局长俞灵雨也认为:“由于财产登记等一
些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因此限制高消费一定意义上是宣示性的。
”
对法院而言,治理“老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执行来确保法律的严肃和威严。
如果“老赖”们无法做到自觉履行法律义务,法院
可以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予以解决。
其实公众心知肚明,如果法院
真有执行的决心,将执行进行到底,“老赖”们一个都赖不掉。
但
一些法院往往重的是审判的程序和结果,并不重后续的执行。
宣判
后的事情,并不太热心去管去问。
须知,对我们这样一个行进中的
法治国家而言,由于缺乏成熟的社会信用机制的支持,法院执行比
法院判决还要重要。
而恰恰是在执行环节,法院的力道相对孱弱,
这才是“老赖”盛行的主因。
正本方能清源。
在我看来,治“老赖”的宏观举措在于涵养全社会的法治素养和信用意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老赖”的
现实之策,就是各级法院改变重审判轻执行的机制弊端,强化执行
力度。
否则,如果机制不更新,用一些华而不实的措施去治“老赖”,终究是隔靴搔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