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之比较摘要: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很短,尚不足百年,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早已孕育于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之中。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内容也日趋完善。
在今天,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无论在结构体系还是具体内容方面对现代教育心理学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心理思想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在我国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已经孕育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已经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虽非专门的心理学家,但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教育心理思想家。
他的教育心理思想对现代教育心理学内容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些内容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 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
教学心理思想等多个方面,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非常相近。
1.1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基础、为指导的,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基本观点: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差异观[1]。
孔子不仅提出了人的心理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具体地提出了毕生发展观,意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从而提出了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阶段论。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既看到了人的生性、自然本性,也看到了人的习性、社会本性;既看到了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的一定作用,也看到了后天因素(主要为环境与教育)给予人性发展的重大影响。
孔子主张人“学而知之”,是一位“学知论”者。
1.2 学习心理思想
孔子虽然没有对学习进行明确的阶段划分,但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把学习看作一个过程。
结合《论语》和《中庸》的论述,“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笃行”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学习过程的划分。
现代教育心理学一般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五个阶段[2]。
孔子的学习阶段论与这五个阶段基本上是符合的。
孔子提出多闻、多见、慎思、时习的学习方法,这些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学习策略相似。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
学习的影响。
如: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1.3 德育心理思想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
德育心理与品德培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到目前为止,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
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理论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
四要素理论认为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孔子是提出关于品德结构及其发展思想的杰出先驱,他将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并将其形成看作是一个过程,即道德认识阶段、道德情感阶段、道德意志阶段和道德实践阶段。
孔子也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实践。
1.4 差异心理思想
孔子根据自己长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作了较系统、较全面的考察与论述。
现代心理学认为,考察心理的个别差异,一般可以从心理类型与心理品质两个方面来进行评定。
孔子在考实心理的个别差异特别是智力和性格的个别差异时,也注意到了这两个方面,并从智力类型、能力、性格和学习志向、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方面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孔子从智力类型的差异和智
力品质的差异两个方面来总结智力的个别差异。
孔子按照人们的智力水平而把智力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三种类型。
现代心理学按照智力水平把儿童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等。
1.5 教师心理思想
孔子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很多学生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自己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少有关教师心理方向的要求。
孔子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有着卓越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无隐无私、以身作则等主张不仅是他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教师心理思想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教师的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
另外,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善于因材施教等方面的能力。
1.6 教学心理思想
无论是古代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对象问题始终是一个首先面临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
事实上,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还可引伸到学生个别差异不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个立足点。
孔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很多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教育教学影响深远。
如目前世界各国正
在大力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
另外他还提出学思并重和由博返约等原则。
孔子教育教学心理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等教育教学心理思想和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值得人民教师继承发扬。
2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包括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以及制约学生学习的各种条件,如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习与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及教师心理等。
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可以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下表是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较有代表意义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内容进行统计得到的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所变化,但大部分内容保持稳定。
这些教科书的内容十分庞杂,重点在于学习,兼顾到各个方面,涉及面比较广,不尽一致,但大体可以分为五部分: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个体心理差异、评价
与测量。
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内容与上表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品德心理、个体心理差异等都有所涉及。
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的内容非常全面,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个体心理差异的内容基本一致,并且提出了因材施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孔子在学习心理中注意到了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对后世研究、发展教育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理论内容不断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下列良好趋势。
研究取向日趋完善,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原认知的研究;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等。
心理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科学,是由西方传入的。
在西方心理学传人中国之前,我国是否就没有心理学呢?不错我们没有心理学但有心理学的思想,但我们“数典不能忘祖”。
我们一方面不应妄自菲薄,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不宜肆意拔高这些心理学思想的理
论水平,以致犯国粹主义的错误。
我们要反对这两种倾向,努力做到给历史以本来面目。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期,主要是追随西方的潮流,翻译和介绍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潘淑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将以更丰硕的成果立于国际教育心理学之林。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78.
[2]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