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简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文章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作品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了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广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走出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
《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
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代表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孙犁早年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期间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文学习作。
1933年高中毕业后到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几十年来“白洋淀题材”一直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
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及《冀中导报》副刊发表论文。
1939年调晋察冀通讯社,编辑晋察冀最早的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通讯》,并编写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担任编辑和教员。
1941年在冀中区编辑《冀中一日》时曾写过一本辅导文学青年的基础文艺理论小册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即后来的《文艺学习》,在辅导青年写作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他的小说熔写景和抒情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分别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之二”。
1976 年以后,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名誉主席,常有散文和诗作发表,还写了一系列“芸斋小说”。
此时的作品结集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等。
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三、主题思想《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四、艺术特色1.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立足于小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也看不到在烈火中英勇杀敌的虎胆英雄……我们所能触摸到的只是一个个生在冀中、长在冀中的普通形象,这里面有勤劳、朴实、勇敢的水生嫂,有懂事、热情的十六七岁的吴召儿,更有自信、勇敢、聪明且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头子……他们都是冀中抗日军民中极为普通的一员。
特别是《芦花荡》里的老头子,小说中连其姓名都没有,我们只知道他有高超的驾船本领,不会使枪,藐视敌人,无所畏惧,对战争的警惕性不高,过于自信,是个有缺点的英雄。
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认可和赞许。
老人单枪匹马来往穿梭于敌人的封锁线,内外联络,运输粮食,运送干部。
那“你什么也靠给我”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心力的精神。
其中对两个女孩子的喜爱更显真切,他对大菱“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的许诺,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老人内心中所涌动着的白洋淀抗日民众的热情和永远不可战胜的自信。
茅盾先生在论及孙犁小说时说:“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
在孙犁的笔下,他所关注的都是些小人物,是那些在抗战大背景下为了民族生存与解放而默默奉献着的普通人。
在对他们的个性化描写和传奇式的记述中,展现那个时代的人们永不熄灭的信念,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
2.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
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得绘形绘声、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多情勇敢的特点。
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
往往抓住人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
如小说《芦花荡》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这一形象上就体现出了这点。
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外貌的描写。
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
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
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却能直指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人物的人性美和精神美。
3.叙述、描写和抒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美孙犁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散发着一种清新的诗意美,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象诗歌散文那样打动人心。
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营造诗歌般的意境,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小说《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特定的故事环境,体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特点,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则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美好的幻觉。
这是多么优美的自然环境呀!然而,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美好的土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到窝里,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情感!接下来,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4.简洁传神、朴实自然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我国现代作家中,孙犁可谓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
人们阅读孙犁的作品,无不赞赏他的语言魅力。
孙犁善于表现和歌颂美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抒发生活中的诗意,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质。
他的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诗情画意的场面,是与他那简洁传神、朴实自然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是分不开的。
在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瞬间,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如小说《荷花淀》中对“夫妻话别”的描述。
水生很晚才回家,引起了妻子的疑虑。
她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
他异常的神情,很快被水生嫂察觉到,担心出了什么事,最后终于委婉地问明了实情,这无不表现出水生嫂的温柔体贴、聪明稳重、识大局、明大义、爱丈夫更爱祖国的性格特征。
同时,夫妻话别中通过水生富于个性的语言——“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塑造了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爱妻子,鼓励妻子不断进步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而水生嫂的一句“你总很积极的。
”所包含的感情比较复杂,“你总是”这本是对人嗔怪的话,是啊,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又是战争年代,很有可能一去就不会回来了,这样的大事怎么不跟妻子商量呢?水生嫂又怎么会不责怪水生呢?但她又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人,她爱丈夫,也爱家乡,更爱祖国,仇恨日本侵略者,所以话到一半她立刻意识到自己不该责备丈夫,丈夫的决定是对的,因此语气一转变成了与前面语气极不协调的“很积极的”几个字。
她转而为自己的丈夫能第一个报名参军感到无比自豪。
所以,从总体上看,这句话在对丈夫的责怪中含有赞扬。
在整个对话中水生嫂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对于水生诀别式的嘱咐也只有两个“嗯”字作答,但这两个简单的“嗯”字却融注了水生嫂众多的感情,有一字千金的作用,它表明水生嫂不但有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支持抗日、内心顽强的新风貌。
五、深度解读之人物1.《投宿》通过“我”的眼睛,描写那位腼腆而又庄重的农村少妇,熟悉北方一带农村生活的读者会深切地感到,这正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受着时代激流冲击的那些年轻妇女的面影。
一方面,这个年轻妇女受着革命战争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丈夫就是一个八路军战士,后来当了连长),对于我们的抗日干部无疑是信赖和尊敬的;另一方面,应当估计到传统的思想意识在她身上的影响,因此,她的信赖和尊敬,是用一种无言的,略带忸怩和腼腆的仪态表现出来的。
作者这几笔简单的勾勒,含蓄而蕴藉,所画的正是那个时代我国北方农村某些青年妇女的神态和气质。
2.《走出以后》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多么善于观察和捕捉时代在这个女孩子精神上和外形上所留下的印记, 她和婆家脱离关系、进入抗属中学之后的几个月,她变了,封建婚约,这是旧时代产物,反映着旧的生产关系,它在王振中身上造成的那种“神气一萎”,实质上是旧时代在这个女孩子身上的阴暗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