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射光
'
图1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 等厚干涉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2012 年 3 月 14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观察牛顿环产生的等厚干涉条纹,加深对等厚干涉现象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牛顿环
在平面玻璃板BB '上放置一曲率半径为R 的平凸透镜AOA ',两者之间便形成一层空气薄层。
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来时,从空气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光束1和光束2在空气表面层附近相遇产生干涉,空气层厚度相等处形成同一级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现象称为等厚干涉。
在干涉条纹上,光程差相等处,是以接触点O 为中心,半径为r 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其暗环的条件为:λkR r =2
(1)
其中k 为暗环级数,λ为单色光的波长。
可见,测出条纹的半径r ,依(1)式便可计算出平凸透镜的半径R 。
三、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牛顿环仪,汞光灯。
四、实验内容:
观察牛顿环
(1)接通钠光灯电源使灯管预热。
(2)将牛顿环装置放置在读数显微镜镜筒下,并将下面的反射镜置于背光位置。
(3)待钠光灯正常发光后,调节光源的位置,使450半反射镜正对钠灯窗口,并且同高。
(4)在目镜中观察从空气层反射回来的光,整个视场应较亮,颜色呈钠光的黄色,如果看不到光斑,
可适当调节45度半反射镜的角度及钠灯的高度和位置,直至看到反射光斑,并均匀照亮视场。
(5)调节目镜,在目镜中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线的像。
(6)放松目镜紧固螺丝,转动目镜使十字叉丝线中的一条线与标尺平行,即与镜筒移动方向平行。
(7)转动物镜调节手轮(注意:要两个手轮一起转动)调节显微镜镜筒与牛顿环装置之间的距离。
先将镜筒下降,使45度半反射镜接近牛顿环装置但不能碰上,然后缓慢上升,直至在目镜中看到清晰的牛顿环像。
测量暗环的直径
(1)移动牛顿环装置,使十字叉丝线的交点与牛顿环中心重合。
(2)转动读数鼓轮,使十字准线从中央缓慢向左移至第31暗环(边移边数,十字叉丝竖线对准一环
数一环,不易数错),然后反方向自31暗环向右移动,使叉丝竖线依次对准30、29、28、27、
26、25暗环中间,分别记录读数显微镜上相应的位置读数x30、x29、……x25(注意:估读到0.001mm
及采用单向移动测量)。
过了25环后继续转动鼓轮,使叉丝竖线依次对准20、19、18、17、16、
15暗环中间,并分别记录相应的位置读数。
(3)继续按原方向转动读数鼓轮,越过干涉圆环中心,与上类似,记录叉丝竖线对准右边第15、16、
17、18、19、20及25、26、27、28、29、30暗环中间时的读数,注意整个过程中鼓轮不能倒转,
即采用单向移动测量,以避免空程误差。
(4)将暗环位置的读数填入自拟表中。
五、实验数据处理:
1、计算暗环直径D及直径平方D 2:
2、采用多项逐差法处理:
把实验所测得D k的数据分为 n、m两组(n组:D15,D16 ,...D20 ,m组: D25,D26, (30)
()λ
n m D D R n m --=
422 m n D D ,为n 、m 两组中的对应项,此处m -n =10(恒值)λ=5.893⨯104
-mm
3、 求22n m D D -及22n m D D -,求出R 的值
4、 计算出R σ、相对不确定度
R
R
σ,写出结果表示:R R σ±
R σ=
6
51334.98.1335)9.13344.1323()9.13348.1348(2
22⨯-+⋯+-+-)
(=5.4 相对不确定度=4.03
10-⨯
R R σ±=1334.9±5.4
六、思考题:
1、牛顿环干涉条纹一定会成为圆环形状吗? 不一定。
若不是等厚干涉,就不一定成圆环形。
2、实验中为什么要测牛顿环直径,而不测其半径?
因为无法确定牛顿环的圆心在哪里,难以测出其半径。
3、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且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