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

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 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 威 王皆腾 田 昕 李越铭 徐俊芳 江青文 刘 震 肖宝琦 钟 衍 罗淑湘 顾中煊 张连生 刘 琳 李 超 刘斐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胡颐蘅 李德英 刘慧敏 刘中良 马国远 马晓钧 邱 萍 佟立志 王智超
ICS 备案号:
北京市地源自方标准DB11/T 1005-2013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
Energy saving monitoring standard of indoor temperature for public building with air-conditioning system
2013-06-21 发布
2013-10-01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地方标准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节能 监测标准
编 号: 备案号:
主编部门: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批准部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2013 年 10 月 01 日
2013 北京
2
3 基本规定
3.0.1 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计量性能应符合表 3.0.1 的要求。
表 3.0.1 检测用仪器仪表及技术要求
仪器名称
用途
技术要求
备注
具有自动采集和存储功能;
室内温度单点、测量范围应覆盖 0 ℃~50 ℃;
温度测量仪器
多点测量
最大允许误差不超过±0.5 ℃;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是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 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 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的要求,由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会同有关单 位共同编制。本标准结合北京地区公共建筑特点,经广泛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后完成。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检测方法和附录, 其中附录 A、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 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相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提出意见和 建议,并反馈给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北里 18 号楼,邮 编:10002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建设工程和房屋管理监察执法大队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indoo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4 Appendix A Th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records form for air-conditioned room .................. 6 Appendix B The original records of Indoo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for public building ...................................................................................................................................................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0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11
防止太阳等光线热源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 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 化。 2.0.3 测点均布 well-proportioned arrange of test points
测点布置方法的一种,以抽样楼层的公共区域作为检测区域,以楼层为单位对其进行均 匀分区,以分区后的各个小区间的中心点为测点。
4.2 测点的布置
4.2.1 测点布置区域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三层及以下的建筑应逐层布置温、湿度测点; 2 三层以上的建筑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布置温、湿度测点; 3 不同建筑使用功能、朝向及内外区均应布置温、湿度测点。
4.2.2 测点位置选择应满足以下规定: 1 测点应布置在距地面以上 0.7~1.8 m 高度范围内,距墙的水平距离应大于 1 m; 2 应避开室内光源直射或设置防辐射通风罩,距电脑、冰箱、冰柜等室内冷源或热源的
3
4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检测方法
4.1 一般规定
4.1.1 室内温、湿度检测应在采暖期或空调期内进行。检测期间,空调采暖系统应正常运行, 且外门窗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4.1.2 检测面积不应小于总建筑面积的 0.5%,且不应小于 200 m2。 4.1.3 室内温度应在公共建筑办公或营业时间段内使用检测仪表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持续时 间不少于 3 h。检测持续时间内,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 5 min。 4.1.4 室内相对湿度至少应在检测的初始、结束时刻检测相应温度测点的相对湿度,获取至 少 2 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室内相对湿度。 4.1.5 公共建筑空调采暖室内温度合格判定按照国家/地方对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的节能 管理规定执行。
1
2 术语
2.0.1 温度监测 temperature monitoring 采用温度测量仪器对公共建筑室内温度值或温度分布进行检测,确定室内温度状况是否
满足相关规定,并对室内温度的节能管理制度、方法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0.2 防辐射通风罩 radiation-proof ventilation hood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检测方法 ..........................................................................................................4 附录 A 空调房间温度监测记录表 ........................................................................................................6 附录 B 公共建筑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原始记录.................................................................................7 本规范用词说明 ......................................................................................................................................9 引用标准名录 ........................................................................................................................................10 条文说明 ................................................................................................................................................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