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整体阅读教案

小说整体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概括及分析情节的作用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
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快速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为小说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这是大家在初中时候就非常熟悉的方法,昨天我已经请各班班主任提前给大家发了一篇小说原文,大家都提前阅读过了没有?现在请大家拿出你的草稿纸,给这篇小说画分一下层次,并把每层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5分钟以后我们连麦请同学来说一说。

(展示原文)
提问:如学生画分5层,直接引入小说情节的一般模式,如学生画分3层,肯定学生的画分方式(文意),展示答案,再引入小说的一般模式,并补充其余结构。

展示答案:
第一层次(序幕)(1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次(开端)(2~3段):交代_____________。

第三层次(发展)(第4~7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次(高潮)(第8~1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层次(结局)(第12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情节的运行模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高考阅读中的小说多采用这种方式。

(2)双线结构:有明、暗或主、副两条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各种矛盾或问题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设置副线则能够扩大作品容量,使人物形象形成比衬,反映主题也更加深刻。

(3)“欧·亨利”式: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4)摇摆模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另外还有横断面式、意识流式、延迟式等类型。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四、小说情节安排的结构:
开端: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发展:情节开端后,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高潮: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尖锐、紧张阶段,将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

在高潮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

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有的小说开头还有序幕,结尾会有尾声,或是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这些是变式,大家以后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可以注意观察)
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因为小说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所以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基本方法和记叙文是一样的,也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大家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应该将这些要素(关键词句)在原文中勾画出来。

在依据主人公所做的主要事件进行概括,通常为:主人公(何时何地)做何事,有几件概括几件;或者按题目要求概括。

我们以《刷子李》为例,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交代了:(幻灯片展示,勾画)第一层: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

第二层:介绍了刷子李的身份,以及刷子李立下的规矩。

第三层:刷子李收了曹小三为徒弟,带着他去干活。

第四层:曹小三发现师傅裤子上的白点怀疑师父名不符实,刷子李趁机教育徒弟
第五层:徒弟学到了别人不明白的道理。

我们现在知道了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也学会了如何概括小说情节,那么一篇小说的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情节串联在一起的呢?我们上学期学习了文学类文本当中的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散文的“神”是靠什么聚在一起的?对,靠的是“线索”。

小说也是一样的,小说中也有“线索”,小说的线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五、小说的线索:
①人物或事物(如我们初中时候学过的《项链》,关注小说的标题,用作小说标题的人物或事物,往往就是小说的线索。


②景物描写(如我们将在高中阶段学到的《边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③小说的事件(如《我的叔叔于勒》)
④主人公的情感走向(如《变色龙》中奥楚涅洛夫的态度的变化)
⑤故事的时间、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的线索具有明线暗线“双线”发展的特点(如《药》)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线索在原文中找到并勾画出来。

一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很有可能就是小说的线索,例如《刷子李》这篇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刷子李的绝活,徒弟曹小三的态度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回到原文中将体现这种变化的词句找出来。

(勾画,幻灯片展示答案)当我们做到这一步时,就可以开始做题了,高考对于情节概括和线索这个考点,往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也就是我们试卷上的第7小题,我们现在用3分钟来完成这道选择题,3分钟以后我会请同学连麦回答,你的答案是什么,以及你这样选的依据是什么。

题目:(幻灯片展示)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直接写刷子李,而是用了不小的篇幅概述码头上的风俗与规
矩,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并非离题的闲笔,既为下文作了铺垫,更为小说主题作出了暗示。

B.刷子李刷墙的过程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通过对刷子李的外貌、刷墙时的动作和派头表现了刷子李的绝活名副其实。

C.小说结尾一句的意思是:曹小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师傅;他也是聪明的,能明白别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的道理。

D.小说以“刷子李”为题,既表明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含蓄地表达了“人要有两把刷子,才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主题。

答案:B.小说的线索是曹小三对刷子李绝活持有态度的心理变化过程。

除了考查情节的概括,在高考中对于小说情节的考查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考查某一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考查的频率最高的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幻灯片展示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
六、小说情节的作用:
【开头作用】
①设置悬念式: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②景物描写式:点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节铺垫。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结尾作用】
①突转式:奇峰突起、照应伏笔、震撼人心。

②悲剧式:强化人物性格悲剧色彩、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如《孔乙己》)
③大团圆式: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感情意愿、易引发读者共鸣。

④戛然而止式:耐人寻味,给读者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

(如《项链》)
在《刷子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开头是一段什么描写啊?对的,是环境描写,而且是社会环境描写,那么它的的作用就是:交代了主人公活动的社会背景,为下文作了铺垫,更为小说主题作出了暗示。

课堂小结,整理课堂笔记,答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