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主备:吴建华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国学金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一一《周易》【学习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能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津】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品读;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交流讨论。
【知识链接】1 •岳阳楼。
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
它屹立洞庭湖邯,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
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划楼。
j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拯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也是自勉的千古拿篇《岳阳楼记》。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 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出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苴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预学】(一)预学目标: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情感和思想境界;2.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 容。
(二)情境创设:中国古代名楼及相关的诗A.黄鹤楼B.鹳雀楼C.滕王阁D.岳阳楼1.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预学内容: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谪守()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 • 薄暮冥冥( )( )岸芷汀兰( )( • • • • 率辱偕忘( )( )浩浩汤勿() 摘倾楫•催( )( )嗟夫()日星隐曜 • • • • 2、文言词汇积累(1)解释加点的字①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降职,远调■②增其旧制 增:扩展制:规模③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全详 • • • 星 ④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⑤连月不开 开:缠 ⑥则有寺團怀乡去:离廿国:国都京城⑦沙鸥翔集集:群鸟停息在树上⑧而或长烟一空一:全• •⑨把酒临风 把:持,执 临:迎着,对着⑩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 • •如果没有 归:回衣 ⑪不以己悲以:因为_■)霍雨霏霏()( • • )皓月千里() ■⑫.是进亦忧,退亦忧是:纯亦: ______________■(2) 一词多义①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②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百废具兴: _________ ③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________________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 •(4)指出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的意思①春和景明:古义 ______ 今义 ________ ②越明年:古义 ______ 今义—• • •③ 属余作文以记之:古义 _______ 今义 _________• •④气象万千:古义 ______ 今义 _______ ⑤微斯人:古义 ______ 今义_ • • • ⑥去国怀乡:古义 _______ 今义 _______■(5)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百废具兴 具同“俱”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6) 翻译下列句子①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岱宗夫如何语气词■③ 极南极潇湘 直到■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 ④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熟读课文,注意体会情感和文言句子的节奏。
4、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全文,找出并记录不理解的字词句。
我的疑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O二、【研学】(四)I山合作探究——整体把握1•结合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三、【评学】(五)・闪达标检测1 •木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止",著有《范文止公集》。
2.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檣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 •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得无异乎• • • •3.解释下而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居庙堂之高• • •⑷是进亦忧(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6)登斯楼也•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天里阴晴变幻,景象千变万化。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5.请指出下列句子属于那种文言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2)吾谁与归()(3)多会与此()(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属予作文以记之()(六)拓展延伸1>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范仲淹在木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这一名言,尽管包含“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强调心怀天下,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读一读,品一品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课时~ • ¥二【预学】(一)预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法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情境创设:北宋诗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里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三)预学内容1.作者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2.找出从空间上形容湖而广阔浩渺的句子:衔远山,存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匚3•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色千变万化的句子:巾川冷夕阴.气象丿J J4.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Z大观也°5.“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賦于英卜.。
二、【研学】(四)合作探究一一披文入情1.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Y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勇得浦灵沽现,成了诩气势磅诙的动人训叽如果用“连” “接”來伶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而是静I上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
3.文中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方面所览之景物“览物之情”又有着怎样的“异”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①哀景一一“若夫..…虎啸猿啼”览物之情一一“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哀情)。
②欢景一一“至若.…此乐何极!” 览物之情一一“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欢情)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4.文章第三四两段写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运用了借代、对偶的修辞手法,层层渲染,生动传神的写出了洞庭湖阴雨和晴朗天气时的景象,渲染出或凄凉或美好的氛围,悄景交融。
衬托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情感,也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
<5.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 来,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迁客骚人: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三、【评学】(五)课堂检测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借鸟欢鱼跃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8分).物,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悲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5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