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历史学综合一、名词解释1.新石器时代2.甲骨文3.工业革命4.《史通》5.“五七指示”6.希罗多德7.唐长安城8.金石学9.二、论述题1.按时间顺序,对中国古代的田制进行简要的叙述。
2.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果。
3.北伐战争胜利所取得的成果和胜利的原因。
4.讲述张骞、玄奘、郑和的事迹并客观的进行评价。
6.讲述齐家文化的特征。
7.文艺复兴三、加句读并加以翻译《汲黯传》苏州大学中国史一、名词解释1.周公东征、2.九品中正、3.文字狱、4.黄埔条约、5.李大钊、6.查田运动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战国变法对后世的意义2、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和表现3、元末农民起义特点和影响4、暂时忘了5、19世纪60-90年代边疆危机6、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三、论述题:1、试评刘秀2、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云南大学中国史一、名词解释①九州②稷下学宫③六条诏书④金瓶掣签制⑤海国图志⑥苏报案⑦中美航海通商条约。
还有一个忘了,欢迎补充二、史料分析题1①给的是一段繁体字文言文,先要句读②分析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事件③分析这件事件带来的影响2①给的也是一段文言文,不过这个好点,不是繁体字,问作者是谁,背景是什么?结合自身谈谈作者的思想。
三、简答题①简析良褚文化②宋朝的官职差遣③简述洪亮吉的人口理论④马关条约的影响还有几个忘了。
四、论述题①论述西周宗法制②论述明末西学东渐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战争路线和各自所起的作用复旦大学一、名词解释1.十字军东征,2.唐才常,3.刘智,4.联合国的建立,5.双十协定6.春秋三传,7.租庸调制,8.荷马史诗二。
简答题一篇古文,讲的是关于巫的,有关占卜祭祀的,全文翻译,体现了什么思想(我答得是敬天保民):职方外纪简介,评价;四部当代思想史著作作者加一句话评论;10部研究近现代史的著作作者加一句话评论;还有两道我回答出来印象不太深,想起来补上三.论述题1.郑和下西洋中间有过什么著作,并评价郑和下西洋;2.1927-1949中共土改几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文件及改革内容和影响;为什么说一战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华中师范大学一、名词解释青铜时代,关陇集团,内圣外王,鱼鳞图册,校邠庐抗议,康有为,延安整风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材料题1、翻译汉书艺文志节选,分析百家争鸣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分析清代奏折制度3、两个先生和新文化四代表,蔡元培如何管理北大,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三.简答题1、楚汉之争2、赋役折银3、南京国府经济政策四.论述题1、唐宋之际文化历史转型2、科举演变、功能和废科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湘潭大学中国史一、名词解释盘庚迁殷光武中兴梦溪笔谈辛丑条约章炳麟新青年七届二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二、简答题荀子的思想内容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建国初期的稳定工商业的措施西汉削藩的措施三、论述题1.张居正改革2.持久战的原因四川大学一翻译白话文并加标点谯周古史考一卷二简答题1给出三个近代史起点的观点并说明作者,理由以及自己的评价2 说明“五族共和”的来源以及发展。
三材料题1关于唐朝宦官专权(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还有两个小问题想不起来了)(2)结合材料说明宦官对百姓的剥削采用什么方式(3)材料反映的现象为什么在唐中叶的时候出现?唐前期为什么没有?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2关于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1)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2)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两种制度的异同(3)这两种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四论述结合苏轼生活的时代,地域,家族,师友交往等说明苏轼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巨匠”的五论文(南北差异)(楼主写的南北近代化差异……)材料一:1902年的一个日本人的描述,说北清和南方的区别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北方总是以武力打败南方,南方总是文明程度高于南方材料三四一文白,句读30二小论文90(45*2)三材料60(两道材料,每道三题,每题10分)四论述50五论文70福建师范大学一、名解国人暴动九品中正制两税法军机处厘金制度四洲志少年中国学会彭德怀二、史料分析1、(1)明朝贪腐的具体表现及原因(2)韩一良措施?是否可行?2、(1)中国大陆第一架电报线路?由谁创建?效果如何?(2)李鸿章对电报业的建议?三、简答题1、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及局限性2、分析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特征四、论述题1、明代内阁形成、发展及与宰相制的区别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局势和各d派建国主张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重点、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社科院名词解释……子产、史记、全真教、五军都督府、十三行简答……三家分鲁、三省和六部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王阳明心学(还有一个不记得了)论述……商王朝到西周的政体发展和演变(这个不清楚了)、结合史实评价曹操、元朝是不是中国你怎么看、明朝私修官史、马格尔尼访华和清朝翻译……芮良夫劝谏周厉王不要专利用荣夷公(百度了下,是史记周本纪里的)、过秦论第一段、府兵制(百度了下,新唐书志四十兵)南京大学名词解释:子产、史记、全真教、五军都督府、十三行、差遣、合纵连横。
简答;三家分鲁、三省和六部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王阳明心学(还有一个不记得了)论述……商王朝到西周的政体发展和演变(这个不清楚了)、结合史实评价曹操、元朝是不是中国你怎么看、明朝私修官史、马格尔尼访华和清朝翻译……芮良夫劝谏周厉王不要专利用荣夷公(百度了下,是史记周本纪里的)、过秦论第一段、府兵制(百度了下,新唐书志四十兵)山西大学一名词解释三皇五帝,党锢之祸,卫所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法币,满铁,四清运动三省六部制二简答1.战国时各个国家的变法目的及影响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三加标点和翻译考的是九品中正的材料四材料分析题,关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主张及学习西方的情况五论述题,四选三。
1郭沫若的殷周的观点论述2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3从社会史角度谈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记得这么多,有补充的欢迎补充。
南京大学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三皇五帝,党锢之祸,卫所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法币,满铁,四清运动二简答1.战国时各个国家的变法目的及影响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三加标点和翻译考的是九品中正的材料四材料分析题,关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主张及学习西方的情况五论述题,四选三。
1郭沫若的殷周的观点论述2门阀士族的发展及兴衰原因3从社会史角度谈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记得这么多,有补充的欢迎补充。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名词解释:夏商周断代工程,度田,六镇起义,甘露之变,宣政院,?李善兰,政闻社简答:1简述行省制度从元明清形成,发现的历程2简述南宋与金的三次议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5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论述1比较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的看法2论述从秦汉至明清宰辅制度的演变3论述近代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的特点吉林大学古籍所名词解释:均属平准、三独坐、士家制、党锢之祸、文献、版本、张舜徽(还有个书忘了)句读:秦汉对待儒家诗书的举措简答:1、汉代编户齐民的赋税政策2、度田事件3、土断4、唐两税法论述:1、门阀士族演变及特点2、目录学为读书之要的原因和你的看法南开大学中国史名词解释:(8选5)上计、形势户、《岛国志略》、府院之争、史迪威事件、汤若望、还有一个XX限价、还有一个我忘记了论述题:(8选5)中国古代王朝的多京的情况南京北京东京什么的具体情况什么的(大概是这样历史地理里面学的)论述中国文化中的“士”论述汉到明的监察制度论述科举制论述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论述袁世凯死后的主要军阀派系论述与抗日战争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转变还有一道忘记了古代汉语:(一)解释加点的字这个部分去年是选择题,今年是自己填,而且考的比去年难,句子来自尚书诗经左传什么的(二)古文填空这个部分我基本上是没有打算拿分,复习的时候也放弃了的一共四句我只写出来了论语里的一句(三)古文翻译两段古文,一段繁体有句读,一段时简体没有句读第一段是选自《左传》里的《晋灵公不君》(和去年一样),第二段是选自《史记·匈奴列传》厦门大学历史学基础名解古史"累层"说(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海关税务司发展委员会荷马史诗托克维尔?(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名字,大革命里的好像)凯末尔革命杜鲁门主义简答回答《读史方舆纪要》《文史通鉴》的作者,内容,历史意义材料分析侨郡县的,世界史是圣经论述1、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意义2、抗战时期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措施,表现,作用,教训3、为什么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还存在许久(是这个意思)4、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河北大学中国史名词解释:初税亩,玄学,贞观之治,澶渊之盟,摊丁入简答:简述西周分封制内涵和意义简述九品中正制内涵和影响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论述: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异同与优劣唐宋变革的表现及对唐宋变革论的评价西北大学中国史名词解释:三长制、元和中兴、禁军三衙、读史方舆纪要、粮食统销统购简答:隋文帝经济措施及影响,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明清地方机构及官职变化材料:一个是考目录学。
一个考乡村建设运动。
论述:研究中国古代史史料类型及影响、国内外近现代史研究现状及自己看法。
北大中国史词义(括号)40分翻译60分(卷子上是全繁体无标点)《汉书食货志》1.(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鲈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楙)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2、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馀二十亩以为庐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