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四大乌龙茶工艺对比
闽北岩 茶
礼品 闽北乌龙茶揉捻工艺主要是将杀青适度的叶子乘热放入揉捻机内,按轻一重一轻的原则,成条索状即可,揉捻时间是4—5分钟
类。
凤凰单 枞
揉捻是造型过程,关系到外形的紧结和色泽润枯,也影响内质滋味的浓淡。揉捻的过程中让细胞内质粘附于叶子表面,有力冲泡 。传统揉捻方式分手揉或者足揉,期间需要进行多次抖散,称之为解团,以便揉捻均匀。但是传统方式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 率低,已经基本都改用机揉。
凤凰 单枞
分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方式。杀青就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迅速终止发酵,相对固定做青 成果。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杀青适度的标准是叶面由绿变为浅绿,略呈浅黄色,叶面完全失去光 泽,叶片卷皱,由潮湿有粘性转为干松,手握成团,枝梗折而不断,嗅之无青草气,略带甜蜜味。
台湾 乌龙 茶
台湾乌龙茶杀青在摇青后进行。摇青后先进行全发酵或半发酵摊青,厚度6-10cm。待花香刚吐, 稍带酸味进行杀青。杀青温度250-3000C,手握杀青叶有刺手感为宜。从茶青进厂至杀青结束称 为养青工序,一般一个工人可养青200 斤茶青。
飞之意境。
台湾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 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
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
乌龙茶制作工艺
乌龙茶制作的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 干燥。〔2〕各个工序在不同制作工艺中的名称有细微的差别但其 加工的本质是不变的:如晒青、凉青工艺在台湾乌龙茶制作工艺 上称作萎凋,摇青工艺在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上称作做青,干燥 工艺在闽北乌龙茶工艺上称作焙火。为方便比较本文将乌龙茶基
个省。
乌龙茶的前身——北苑茶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 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 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 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
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
《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 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 (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当时任过
泡。
闽北乌龙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於东南"之誉,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武夷山所以蜚声中 外,不仅它的风光秀丽,还在它盛产“武 夷岩茶"岩茶之乡,“奇种"、“单种“、“名枞"各具特色, 名枞是岩茶之王。这些名丛之中又以四大名枞:大红袍、铁
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又以大红袍享有最高声 誉,可谓乌龙茶中的“茶中之圣"游客在武夷山游览,啜饮名 丛极品,饮略范仲俺诗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使欲乘风
揉捻
闽南铁 观音
闽南乌龙茶完成杀青作业后,即将杀青叶迅速散热后即可进行多次反复的包揉,其历程为揉捻5 分钟→(速包机紧包→平板式包 揉机)包揉→松包机解块(反复多次)每次完成包揉后多结合进行割末处理。在包揉过程中,如见茶团有湿润感,需经烘干处理后再 包揉。最后再经紧包定型2-3 小时,直至形成紧结卷曲的颗粒状外形。
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 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产区分布
广东:主要产区为凤凰乡,一般以水仙品种结合地 名而称为“凤凰水仙”。
闽北:产地武夷山。
闽南:主要厂区是福建安溪县。
台湾:产于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宜兰等地县 市,是台湾最早生产的茶的地区。
主要品种
闽南铁观音
产自福建安溪县,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乌龙茶的 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 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 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 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
鲜叶要求
闽南 铁观 音
一般以嫩梢全部开展、形成驻芽时,采摘小至中开面3-4叶嫩梢。采茶时,必须轻采轻放,避免捏伤,及时收青,妥善贮 运,保持鲜叶的新鲜、匀净、完整,并不受任何损伤。
闽北 岩茶
闽北乌龙茶鲜叶采摘较粗老,一般标准是芽叶发育成熟形成驻芽时,采3~4叶,俗称开面采。由于老嫩程度不同,开面 又可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三种,闽北乌龙茶一般应掌握在中开面开采。但肉桂宜适度嫩采,掌握小 开面至中开面开采,不宜大开面采。
可谓“七泡有余香”。
凤凰单枞
是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 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 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凤凰水仙享 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 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
四大乌龙茶工艺对比
乌龙茶历史
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 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 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 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 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 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 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乌龙茶为 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
台湾乌 龙茶
台湾乌龙茶揉捻工艺称为团揉造型,采用速包机、松包机、球茶机和炒干机。团揉造型全程需10~12h。初烘叶经摊凉,梗叶水 分平衡回软后,前期采用“速包、松包”作业(作业一),反复进行多次。待茶叶微卷成团,进入“速包、球茶机团揉、松包”作 业(作业二),反复进行4~5次。中后期进入“炒热、速包、球茶机团揉、松包”作业阶段(作业三),作业三需重复进行6-8次。 作业三流程为茶叶经炒热后,“速包、松包”反复进行4-5次,待茶叶温度降至常温后,重复“速包、球茶机团揉、松包”作业 4~5次,静包定型。定型时间逐次增加,第一次0.5h,最后一次定型为2h左右。
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 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
续诸焙所产者味佳”。
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 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 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 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 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 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
闽北 岩茶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
凤凰 单枞
凤凰茶每年采摘可以达到5-6轮次,以高峰期而言,谷雨前是春茶,立夏前后是二春茶、 小满前后夏茶、大暑前后暑茶、白露到霜降之间是秋茶、立冬以后是冬茶,也称雪片。
台湾 乌龙 茶
冻顶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采期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 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则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采摘未开展的一芽二、三叶嫩梢 。采摘时间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最佳,采后立即送工厂加工。
定科学根据。
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 获得发展。 现所说的乌龙茶则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 进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种茶。 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 后,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 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 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
凤凰 单枞
和许多其他茶类注重芽头的情况不同的是,凤凰单丛对鲜叶的原料要求是适度成熟。要等芽头和顶叶开展之后3-5天,称 为中开面,当70%-80%的新梢都成为中开面了,就是最佳成熟期。而采摘的时候采取“留一叶”的采法。即新梢若有4 叶,则只采3叶。以此类推。
台湾 乌龙 茶
台湾乌龙茶按外形与发酵程度可分为条形包种茶、半球形包种茶、球形包种茶和白毫乌龙茶。条形、半球形、球形包种茶 鲜叶均采摘一芽二三叶和小开面幼嫩二三叶为原料,白毫乌龙茶鲜叶采自受茶小绿叶蝉为害的幼嫩一芽一二叶。采茶时, 必须轻采轻放,妥善贮运,保持鲜叶新鲜、匀净、完整,避免任何损伤。
凤凰 单枞
做青分碰青和摇青两种手法。手工碰青的手法是把原料收集在竹筛中央成条拢状,双手张开,双掌向下从两边贴筛 插入,反转掌面捧起茶青轻轻抖动,让其自然散落。全部茶青抖碰完成后以同样动作返回抖碰,一来一往称为一次 。完成碰青之后将茶青均匀摊开静置。
台湾 乌龙 茶
台湾乌龙茶做青过程有晾青和翻拌或摇青等作业。前期为翻拌与晾青的交替, 后期为摇青与晾青的交替。翻拌是将 青叶翻动和轻轻抖动, 操作手法类似于岩茶的做手, 但用力轻柔, 避免青叶过早损伤红变。摇青是将青叶置于浪青机 内慢速(6~10 转/min) 摇动, 使青叶翻转、滚动、摩擦达做青目的。
闽北 岩茶
闽北乌龙茶的萎凋相对闽南乌龙茶而言程度较重,减重率一般掌握在12%-15%。闽北乌龙茶采用日光晒青,当日 光斜照,用竹制水筛或竹席置于室外,将鲜叶均匀薄摊在水筛上,使鲜叶均衡失水。当青气消退,叶质稍软,顶端 下面第2叶下垂,叶表失去光泽时为适度。晒青后将茶叶移人室内凉青,时间0.5~lh,让梗中水分及内含物质向 叶片输送,使叶片恢复紧张状态,俗称“还阳”。阴雨天可采用加温萎凋,萎凋减重率与日光萎凋相同。
做青
闽南 铁观 音
闽北 岩茶
闽南乌龙茶做青工艺包括摇青与凉青。传统闽南乌龙茶采用吊筛摇青,目前多采用竹笼式摇青机。摇青次数多为 4—5次(现行工艺3-4次),个别品种如黄梭摇青次数较少,为3—4次。每次摇青间隔时间,即摊凉时间由短到 长,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叶厚度由薄到厚。做青间适宜温度为20-26%、相对湿度为60-80%,不同品种要求的 温、湿度条件也不同。
萎凋
闽南 铁观 音
闽南乌龙茶的萎凋工艺包含:摊青、晒青、凉青三个工序。摊青是在鲜叶进厂后,先薄摊,以散发热量,降低叶温,保 持新鲜度。传统手工晒青,在阳光较弱的下午3~4时进行。将鲜叶均匀地摊放在笳笠或水筛上,每筛摊叶0.15kg。晒 青过程需翻动1~2次,当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暗,顶叶萎软下垂,二叶叶缘稍卷,减重率约8~10%时为晒青适度。稍加 并筛后,移入室内凉青,以降低叶温,促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