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哪个更重要

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哪个更重要

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一、学校篇关于填志愿,首先当然看考生自己的分数,比如你是一省前十名,你的选择无外乎北大清华去香港,反而是不用多想了。

但是有的分数段,比如在一省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区间,其实就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对于这种考生,应该怎么办?高考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1、填提前批志愿要慎之又慎考生需要注意,提前批被录走了,一本学校就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提前批志愿是你的“零志愿”,提前批志愿需要和一本的第一志愿拉开差距。

你必须要确认,我想上这个提前批院校的意愿远远强于上我的一本第一志愿,否则最好不要填提前批志愿,因为提前批院校大多是一些比较特殊的院校和专业,入读这些学校和专业所受的限制要比一般一本大得多。

2、先选学校还是先选城市对于高分考生而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更重要,没有必要有其他城市的985,但一定要挤到北京上海。

(例如,同等分数下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就优于上海大学,而非相反)(注:985/211概念现在在财政意义上已被“双一流”取代,但作为学校等级划分,本文仍沿袭原来称谓)对于一般分数本来选择就不多的考生而言,城市比学校更重要。

为大学生活的完整性计,最好不要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上大学,除非你在同等分数段没有更好的选择。

最好能在北京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打算研究生出境读,最好是在北京上本科,研究生出境。

如果有在上海工作的意愿,最好不要选择上海以外的学校。

PS:上海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照顾都远强于北京,因此在上海上学的人留在上海比在北京上学的人留在北京容易。

如果想去珠三角工作,没必要一定去广东上大学,因为珠三角比京沪都开放,别的省的名校的校友资源在当地也完全吃得开。

但如果打算研究生在境内读,可以考虑本科阶段到二线城市,研究生阶段转到北京或者上海。

在哪个二线城市上学,也得看,三线城市最好就不要去了。

(平心而论,二线城市最好的就是杭州、南京、武汉、成都,不去这四个城市能考上中科大或者西安交大当然也不错)3、了解学校的气质自己适合不适合一所学校,主要看她的气质。

有的人非常喜欢学术,那就选择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学校,比如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但有的人喜欢享受更自由的大学生活,那就可以去厦门大学。

你是更看重学校的学术水平、校友资源还是校园生活,你是更在乎就业、起薪,还是有一些青春的“情怀”,想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作出更准确的选择。

4、同等情况下择校的考虑从具体学校选择而言,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相较,尽可能选择985院校,尤其对于理科生而言,对文科生而言,由于985院校可选择的相对的确比较少,不必太教条。

第二,在同等条件下,能去综合性大学,最好不要去纯人文社科或纯理工科的的学校。

5、高分段考生填报香港高校要谨慎关于北京的高校还是香港的高校更好,现在绝大多数媒体的报道都存在预设立场,说它好或者不好,都是有目的性的,好与不好,学生冷暖自知,并不便一概而论。

前些年,媒体炒作辽宁文科状元从港大退学转投北大的事,完全是个人选择,外界有的人吃饱了没事干,在这里借题发挥消费考生,实在是没意思。

但如果毕业后想回到内地工作,在香港上本科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二、专业篇相对于选择学校,选专业要困难得多,一个人的分数段决定了他大致只能在哪个范围内选择学校,但即使是分数能进北大清华的状元,面对“专业随便挑”,也未必能作出理性的选择。

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除了极少数城市的极少数学生,能够在高考前接触到足够多的课外知识,甚至对大学的课程和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以外,绝大多数的考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也不知道招生简章上那些专业和专业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展开我的阐述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高考后选专业的几种常见路径,第一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比如这个考生真的很喜欢游戏,就学了和游戏有关的专业,这种人有,但的确不多,很多人说选专业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兴趣。

但说实话,真正能在高考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自己的兴趣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未来的人,极个别。

对于这部分已经有明确“兴趣点”的考生,顺其自然即可。

第二种,就是自己高中哪门课好,大学就接着学。

这种情况既见于一些竞赛保送生,也见于一些普通的高考生,比如语文好,就上中文系,英语好,就学外语等等。

但这种考生的志愿填报,实际上也是相当无意识的,有不少后来是要后悔的,而且,文科生高考就六门,数学和地理两个系还不能报,理科生高考六门,中文系一般还报不了,这样选专业,空间也很窄。

(现在虽然新高考已经是3+3而非3+X,但整体逻辑没有变化)第三种,就是基于就业。

绝大多数高中生其实绝大多数专业是懵懵懂懂的,为什么有那么多高考状元都要去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就是觉得金融业就业好,挣钱多,这些人到底对于金融业有多少了解,他们的父母对金融业有多少了解,其实搞不清楚。

我今天这篇文章,重点就要说,如果要基于就业的考虑,考生应该怎样选专业。

1、正确看待选专业的意义选专业重要不重要,往往有很多专家给出一些斩钉截铁的话。

我这里来讲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一个人,要么雇人,要么受雇于人,专业技能都是让你受雇于人的,并不能帮你当上老板,对你当好一个老板有多大用,也是很让人怀疑的。

所以如果你是“富二代”有家业可继承,或者自己觉得有足够的经济头脑、商业天赋,那的确选什么专业不重要,学哲学、社会学甚至中共党史的,后来自己创业当了老板的所在多有。

但对于受雇于人的人们来说,学的是什么专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从事一些相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而言,专业文凭还是敲门砖。

此外,中国大学现在的转专业机制尚不发达,不要对转专业抱太大期待,因此在填志愿的时候,最好还是尽量考虑清楚。

2、父母千万不要干涉子女选专业在高考选学校的时候,父母其实还很难起多大决定作用,因为当父母的并不见得了解考生那个考分区间的那些学校,父母和考生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的信息没多大差别。

但当父母的往往认为,自己认识的人,接触的社会关系要比子女多得多,人生经验比子女丰富,什么行业的从业者没见过,所以就在子女选专业的时候下指导棋,甚至越俎代庖。

有的父母还列“正面清单”“负面清单”,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很容易导致考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后被子女怪,而且他们以为的潜在的光鲜的、高薪的专业,毕业的出路也未必好。

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顶尖工作机会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这些工作,只是简单跟风。

此外,还有些家长制定“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时候,自我中心,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经历全盘带入,这样指导孩子选专业,效果就更糟糕了。

3、选专业的本质是选择谋生手段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第三产业从业者和高端的第二产业研发人员,简单说就是培养白领,培养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大体来说,工作类型其实无外乎几类,一类是真正做技术的,比如在工矿企业里做技术,在工商企业里做后台,爬格子,码字,写程序;一类是跳大神的,所谓“跳大神”就是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不准确的预测,提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确不准确的建议,往往客单价还很高,具体什么岗位我就不说了;还有一类是搞推销的,说得难听点,卖打药的,搞销售,要会忽悠;还有一类呢,拉皮条的,就是中介,就是掮客,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不管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大面上来看,脑力劳动者大体可以分为,主要靠技术(IQ),技术和与人交往兼顾(兼顾IQ和EQ),以及主要靠和人打交道的(EQ)的这三类。

纯粹靠技术的(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类),多见于理工科,写代码、做发动机、画图纸,这就是靠你个人技术,你认识再多的人,关系背景再牛逼,也不能众筹写代码,也不能把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事情外包出去,只有自己干。

主要靠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II 类)也不少,比如典型的,市场类的工作,比如销售,这就是看你怎么和人打交道;又比如记者,在中国记者主要还是看采访突破能力强不强(中国的确还没有发展到对记者的逻辑和知识水平有多高的要求的时代,这里不展开),也就是看你能不能采访到人,套出话来;又比如各种职业掮客,大家都懂的。

介于二者之间的呢(后文我会将这种称为II类),典型的比如咨询、会计师、律师等等,大多数收入最高的高级打工仔职位是这一类,既要跟人打交道,也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

当然,越往高处走,人脉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就越重要。

事实上,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

职业和性格的匹配,其实远比和专业的匹配重要。

一个高中毕业生,未见得了解具体的每个行业的情况,但应该了解自己是什么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安静还是好动,脸皮厚还是脸皮薄,喜欢不喜欢交朋友,善于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

如果性格比较内向的考生,不建议报考未来可能在II 类或者III类行业就业的学科。

4、三类职业的收入和前景关于三类职业,它们的收入和前景怎么样呢,我大致简单讲一讲。

首先,I类,I类人员中间,工科学生普遍起薪比较高,而且收入状况比较稳定,全球皆然。

BAT的码农,收入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金融民工。

也就是说,I类低线是非常高的,适合追求稳妥的考生,如果考生性格又比较内向,更推荐和I类对口的专业。

然后,II类,II类职业的典型特征,是分化非常明显。

I类职业通常是高固薪,II类职业中有的也是非常高的固薪(但那仅限于极少数及高端人士),大多数情况下收入往往和绩效高度挂钩,因此有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其实到头来收入一般。

所以I类和II类有很大差别,I类适合风险厌恶的,II类就比较适合风险偏好且相对愿意与人打交道的人。

至于III类,就比II类分化更明显。

III类职业主要是靠人脉,以及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比如很多银行,同等情况下会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因为本地人比较好拉存贷款。

和II类职业相比,III类职业的低线更低,许多销售岗要比刚毕业的律师岗、分析员岗收入要低得多,但是也有人能挣大钱。

与III类专业相对应的,比较适合几类人,不想把过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考证上的人(I、II类对专业知识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比较高),有特别好的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的,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愿意和人打交道的。

此外,还有一点要提醒考生,I类职业通常起薪比较高,但总体来说收入增长速度,不会比II类高,I类职业的从业者比较优秀的,也可以转为企业中高管,那另说,但一般I 类职业的人吃技术饭,长期收入增长的天花板要比II类职业低。

但I类职业要到一个比较高的普遍的值并不比II类职业难。

5、理科生选应用型专业要注意的问题理科生在选择应用型学科的时候最现实的问题,是选择工农医,还是选择文理兼招的经管政法等专业。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前面已经说了,选择工科,就是选择了I类,选择经管政法,就是选择了II类甚至是III 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