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的CT解剖

冠状动脉的CT解剖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锐缘支
(Right Marginal Branch,AM)
锐缘支是右冠状动脉 走形至右心室锐缘附 近发出的沿着或平行 于右心缘向下走形的 分支,1~2支,1支多 见,可缺如。 是冠脉造影辨认分支 的一个标志。

后降支
(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es,PD)
无冠窦(后窦)无冠状动脉发出
冠状动脉(Coronary Artery)
左冠状动脉 (Left Coronary Artery,LCA)
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后窦(左窦),
位置略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2~4mm), 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 主要有两大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及 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
左右圆锥支
左旋支
(left circumflex , LCX)
左回旋支几乎呈直角起自左主干,并沿左
房室沟走行先向左,然后从前绕向后,终 止于心脏的隔面。 主要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左心 室前后壁的一部分。 主要分支有:钝缘支、左室前支、左室后 支(PL)、左房支或窦房结支、Kugel动脉 (房间隔前支或心耳大吻合动脉)。 除钝缘支外,其余分支均可有可无。
后降支多起源与右冠, 在后十字交叉处发出 的较大分支,沿后室 间沟向下走形,终止 于心尖部 后降支发出后间隔支 较前降支分出的间隔 支细小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Ventricular,PL)
右冠在后十字交叉附 近分之后,沿房室沟 走形的一支动脉称左 室后支,其长短不一 房室结动脉是左室后 支分出后不久垂直向 上发出的细小分支 左室后支发育状况是 判断右冠优势型心脏 的主要依据。
左旋支
(left circumflex , LCX)
左旋支
(left circumflex , LCX)
钝缘支
(Obtuse Marginal Branch,OM)
钝缘支由LCX的近端 发出,沿心脏钝缘向 下行至心尖,分布于 钝缘及相邻的左心室 壁(左室后侧)。 该支较恒定发达,可 有1~3支,是冠状动 脉造影辨认分支之一
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cending Branch,LAD)
左主干的延续,从左主干发出后弯的肺圆
锥动脉的左缘,随即进入前室间沟,沿前 室间沟走形,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隔 面。 通常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 2/3的血液。 主要分支:对角支(左室前支)、右室前 支、前间隔支、肺圆锥动脉

冠状动脉分段
第5段为左冠状动脉主干(LM), 第6段为前降支的近段,从前降支的开口到分出第 一对角支/第一间隔支(LAD1); 第7段为前降支的中段,从第一间隔支到分出第二 对角支(LAD2);

冠状动脉分段
第8段为前降支的远段,第二对角支分出以后 LAD3; 第9段为第一对角支(D1); 第10段为第二对角支(D2); 第11段为回旋支近段(LCX1);

优势冠状动脉
( Dominance )
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肌表面分布面积
大小,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将 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 左优势型、右优势型、均衡型 据我国调查,右优势型约占65%,均衡型 约占29%,左优势型约占6%。
左优势型(Left Dominance)
左冠状动脉优势:亦左回旋支优势,左回
旋支粗大,除发出钝缘支外,还发出左室 后支和后降支,而右冠状动脉细小,未到 达后十字交叉处 简单的说就是: RCA短小,LCX发出后降 支供应左、右心室后壁及室间隔。
左优势型
(Left Dominance)
右优势型
(Right Dominance)
右冠状动脉优势:右冠状动脉走行于右房
冠状动脉的CT解剖
Path of Circulation
Basic Heart Anatomy
Coronary Artery

心的形状如一倒置的、 前后略扁的圆锥体, 如将其视为头部,则 位于头顶部、几乎环 绕心脏一周的冠状动 脉恰似一顶王冠,这 就是其名称由来。
冠状动脉起源
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的冠状窦 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后窦(左窦) 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前窦(右窦)
均衡型
(Balanced)
右圆锥支
(Right Corus Artery)
通常圆锥支是右冠的 第一分支,然而,近 半数人圆锥支起源于 右冠状窦,故又称副 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 第三冠状动脉。 意义:对于右冠闭塞 病人来说,圆锥支是 一个主要侧枝循环, 具有重要代偿作用。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
窦内,发出后走行于右房室沟内、肺动脉 主干根部和右心耳之间,在后室间沟与房 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 室后支(PL)和后降支(PD) 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隔面的大 部分心肌。 主要分支:后降支、左室后支、锐缘支 (AM)、右圆锥支、右室前支、右房动脉
和RV(右室支) 冠状动脉三级分支:OM1、LCX2、D1、 LAD2和RCA3 冠状动脉四级分支:D2、OM1和D1的分支、 D2分支以远的LAD2、LAD3、PL(左室后 侧支)、AVN(房室结支)
short axis view
2-chamber view
3-chamber view
正常心肌走形于心脏表面,偶尔部分冠脉
走形于心肌之下,这部分心肌纤维就像桥 一样搭在血管表面,故称这部分心肌为心 肌桥。心肌桥下的血管称壁冠状动脉。 心肌桥压迫冠脉,可影响心肌供血。 最常见部位在前室间支中段。
4-chamber view
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



优势冠状动脉 圆锥动脉起源 窦房结动脉起源 房室结动脉起源 后降支的解剖变异 左主干短小或缺如
中间支(Ramus medianus) 前降支的长度 左回旋支的长度和管 径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与壁冠状动 脉
室沟并到达后十字交叉处,在后十字交叉 处或近后十字交叉处分出后降支后向左室 隔面走形并发出1个或多个左室后支后终止。 简单的说就是:RCA粗而长,其后降支供 应部分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后部。
右优势型
(Right Dominance)
均衡型
(Balanced)
均衡型:
右冠到达后十字交叉发出后降支 和其终端分支;左室后支则起源于左回旋 支,成为其终端分支。亦有左室后支及后 降支均由左右冠状动脉双重发出者。 简单的说就是:左、右冠状动脉各自发出 一支后降支供应左、右心室后壁。

冠状动脉分段
第12段为钝缘支(OM); 第13段为回旋支的远段(LCX2); 第14段为回旋支发出的后降支(PD); 第15段为回旋支发出的后侧支/左室后支(PL)。

冠状动脉分段
冠状动脉分支的分级
冠状动脉一级分支:LM和RCA1 冠状动脉二级分支:LCX1、LAD1、RCA2
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
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称为左主干 其长度变异较大,多在0.6~1.0cm之间 走形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 LM行至前室间沟时分为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也可能在两者之间发出中间支
左主干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
冠状动脉分段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建议的冠状动脉树状 结构模型,把冠状动脉分为15段/13段: 右冠状动脉(节段1~4),左主干(节段5), 左前降支(节段6~10),左回旋支(节段11~ 13)。
冠状动脉分段
第1段为右冠状动脉的近段(RCA1); 第2段为右冠状动脉的中段(RCA2); 第3段为右冠状动脉的远段(RCA3); 第4段为分支以后,包括后降支(PD)、后侧支 (PL)和房室结支(AVN);
前降支,LAD
对角支
(Diagonal Branches,D)
对角支是LAD以锐角 形式向左侧发出的较 大动脉分支,分布于 左心室游离壁的前外 侧 多数人有3~5个对角 支

右室前支及前间隔支
右室前支(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是前降支向右侧、右室前壁(右心室胸肋面)发 出的数个小动脉分支。 前间隔支(Anterior Septal Artery,S)多发自 LAD,偶尔起源于LM,呈直角方向进入室间隔肌 性部分,自前向后分布于室间隔前2/3部分 其中第一间隔支(S1)最为重要,肥厚性梗阻型 心肌病化学消融间隔心肌治疗时,即将无水酒精 注入此支。

副冠状动脉
(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
中间支
(Ramus Intermedius)
中间支指的是起源于左主干分叉部,行走于前降支与左旋 支之间,供应左室游离壁的大分支血管,存在占37%~42.3%
中间支
中间支
(Ramus Intermedius)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高位开口,即冠状动脉开口于冠

右房前支和右房动脉
右房前支是右冠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为
圆锥支),供应右心房前壁和右心耳,亦 可延伸至上腔静脉开口处供应窦房结,故 又称窦房结动脉(Sinus node Artery) 右室前支为右冠动脉主干呈直角向前发出, 主要分布于右心室的胸肋面,多数为2~4 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