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物权保护的原则(一)

论物权保护的原则(一)

论物权保护的原则(一)摘要物权保护应当遵循一体保护、平等保护和效益原则等三项原则。

其中,平等保护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不排斥针对不同物权的特点实行不同的保护规则,特别是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特殊的保护规则。

关键词物权保护;一体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效益原则物权保护的原则,是指在物权保护中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对于物权保护究竟应遵循那些原则,民法学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仅指“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1]有的认为应包括平等保护原则和效率原则;2]还有的认为应包括平等保护原则、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与救济相结合的原则等。

3]笔者认为,物权保护的原则应当包括一体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和效益原则三项。

试结合民法典的制定阐述之。

一、一体保护原则一体保护原则,是指对所有的物权,不论其性质和内容如何,都应当给予承认和保护,即不管是所有权还是他物权,在所有权中,不管是公有性质的所有权还是私有性质的所有权;在他物权中,不管是用益物权还是担保物权,只要其是合法的物权,都应当给予承认和保护。

一体保护是针对不保护而言的,其重点是所有权。

强调一体保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对私人所有权,特别是对私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几乎不予承认,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保护。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曾经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承认过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例如剥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私有、允许城市手工业者自主经营、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等。

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被全部取消。

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变成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既然私有制经济被取消,私人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得不到承认和保护。

政策和法律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不承认、不保护,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天灾和人祸,使得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普遍贫穷。

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变。

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国家立法也开始承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性。

1982年宪法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至此,在宪法上初步建立起对所有权的一体保护原则,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平等保护原则。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从民事法律的角度建立起了对不同所有权的一体保护原则。

表现在其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宪法和民法都已经确立起一体保护原则,因此不必再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物权保护原则予以阐述。

但笔者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理论研究中强调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至于在立法上,是否要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物权保护原则予以规定,笔者的看法是,在《物权法》中没有必要专门规定,但在《民法典》中应当规定,不过,应将其与民事权利的平等保护原则一并予以规定。

二、平等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是指对任何一种合法取得的物权都应该给予一视同仁的法律保护。

平等保护原则是针对物权保护的不平等而言的。

在平等保护原则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两项:一是,他物权保护与所有权保护的平等;二是,私有物权保护与公有物权保护的平等。

前者主要是针对传统物权法理论和立法上对他物权保护与所有权保护的不平等状况而言的,后者主要是针对我国立法和现实中对私有物权保护与公有物权保护的不平等状况而言的。

确立平等保护原则的依据主要在于:第一,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

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是每一个交换者都必须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是自己商品的平等的、独立的监护人即所有者,否则,商品交换将无从谈起。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只有坚持对不同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的所有权予以平等的法律保护,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也是以竞争为动力的经济。

竞争的动力就在于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

如果不对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予以保护,市场经济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

要保护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就要保护其合法取得的财产权利,这其中自然包括物权。

只有对市场主体的物权予以平等的保护,其才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才有有效的市场竞争。

没有平等的保护,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竞争;第二,平等保护是现实经济生活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每一种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分配方式都是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认可的公民合法取得收入的方式。

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实,必然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反映。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财富迅速增加。

虽然财富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大多数公民的个人财产都来源于劳动所得。

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所以,这种所有权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

”4]因此,保护劳动者的财产权也就是保护其劳动;第三,平等保护是法律上权利平等的要求。

民事权利都是平等的权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物权也是这样,并不存在一种物权比另一种物权优越的问题,因此,也不应当对一种物权给予比另一种物权更优越的保护;第四,平等保护原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物权保护不平等现象的纠正。

在我国的物权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重视所有权保护、轻视他物权保护,重视公有物权保护、轻视私有物权保护的不良倾向。

这种倾向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

如前所述,我国《民法通则》已确立起物权保护的一体原则,但其并未确立起物权保护的平等原则。

其突出的表现在于,第一,对国家财产给予特殊的保护,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73条),而对集体财产和个人财产则无此规定;第二,在所有权归属不明时,推定为归国家所有(第79条)。

这显然与各国民法所确立的不动产实行“国家主义”、动产实行“社会主义”的原则不相一致。

5]此外,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的司法实践中,当国家所有权受到侵害时,还不适用诉讼时效和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除民法通则的规定外,其他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对国家所有权予以特殊保护的规定。

例如,《公司法》第4条第3款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其他投资主体在公司中的财产,其所有权则属于公司,投资者只享有股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国有资产法”第4条第3项的规定。

该规定为,“国营事业机关使用之财产均属之(指属于‘国有资产’——笔者注),但国营事业为公司组织者,仅指其股份而言。

”又如,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试行办法》第2条规定:“在承包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得使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遭受损失。

”其实,企业经营的盈亏乃正常之事,国家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可在事先要求经营管理者提供担保或者事后依承包合同向其求偿,怎能要求经营者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呢?与国家财产权受到特殊法律保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国家财产权不仅在立法上得不到相同的保护,而且在实践中,歧视和侵害非国家财产权的情形比比皆是。

例如,在土地征收中,各地行政机关滥用征收权侵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极为严重。

导致物权保护不平等现象的根源,一方面,是受前苏联有关财产权保护理论的影响。

在前苏联,有关财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维幸斯基的“国家与法的理论”、AB维涅吉克托夫“国家所有权理论”和BB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些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是为了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其共同要害是把国家权力即政府权力至上主义学说或称之为公权力崇拜主义学说抬高到绝对的、神秘的、无所不能的地位,从而把决定社会的经济事务的权力交给国家,并彻底排除了社会、民间、个人对经济的积极参与。

同时,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经典的社会主义民法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权应当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

这三种所有权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其中,国家所有权反映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最高阶段,集体所有权反映生产资料社会化的一般阶段,个人所有权反映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阶段。

因此,他们认为以国家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化所有制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故应当得到优先保护,集体所有权代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只应当得到一般的保护,个人所有权所代表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私有制,故应当受到严格限制;6]另一方面,是受当时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点就是限制和消灭私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

在此经济政策之下,私有制经济的不到保护,公有制经济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曲折以后,对于物权保护的观点和立法终于逐步地从不平等走向了平等。

表现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七章对一切财产权利规定了同样的诉讼时效,废除了国家财产权利的追索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旧原则;1988年宪法修正案,承认了私营经济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这是私营经济受法律保护的宪法基础;1995制定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立了中国在不动产法方面对各种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充分的、平等保护的法律制度;特别重要的是,经过1999年修正的现行宪法第11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经过激烈的讨论,民法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民法典中,既不规定“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不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规定凡是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在条文表述上,应和前述一体保护原则规定在一个条文中。

以一个法律条文表达一体保护和平等保护两层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