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书体创作形态
• 魏碑即北魏的石刻楷书,与魏 (曹魏)晋楷书在书法艺术风格上 拉开了审美差距,它主要来源 于民间书刻者和抄经手的书写, 主要反映在碑刻、造像、墓志、 佛家经文的遗迹之中。中唐楷 书在继承隋代和初唐楷书的基 础上,形成了另一种审美范式, 使楷书走向了颠峰期。字形变 大,强化起笔,落笔顿挫,在 横、竖画的两端,在点钩的顿 挫挑剔上,都比以往的楷书丰 富。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各体 文字演化达到高峰阶段后,出 现的特有的书法美化倾向,这 种倾向在当时包含着积极的艺 术意蕴。
• 篆书。作为一种书体,它的 萌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文 字发展演变的先河。作为五 种书体之首,它的发展与演 变过程,带来了隶书、楷书、 行书和草书四体的逐渐生成, 并慢慢从这一“母体”中剥 离而形成各自独立又紧密相 联的独特书体,从而极大地 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宝库。
• 篆书的造形分布、风格特征、体式演变,特别是所使用的工具 材料,都充满着多样、神奇、浪漫的动人情结,吸引了历史上众多 的文人学士研究、创造直至当今。从古至今,以篆书书体为创作语 言的书法家,在书坛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 楷书书体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它在 文字学上的应用功能之外,还将书 法艺术的普及推向了高峰。无论是 晋楷、魏碑还是中唐楷书,都以书 法艺术的面目活跃在书坛上。晋楷 起初字形横扁,笔法尚具隶意,其 后形体趋方,笔法完善,点画规范, 技巧精微,多以小、中楷形式出现, 笔法成熟而具有笔意,用笔朴实而 少顿挫华饰。
篆 隶 楷 行草
• 书法的书体是根据不同时代字体 的发展演变而命名的,从古至今, 在书体大的分类上一般都归为五类, 即篆、隶、楷、行、草。它像一裸 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五个重要支干 上生成了无数个小的分枝。其中有 的支干枯姜死亡了,又有新的支干 生发。
• 截止现在,书家在书法创作上 尽管借鉴了具有不同风格、流 派的分支书体.,但在总的书体 归类上,并没有超出五种大书 体的范畴。这五种书体分别代 表着不同的时期书法发展的历 史风貌。同时从书法作品中可 以看出其五种书体形成发展的 各种环境以及规范标志。从书 体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物质 载体、材料工具、笔画形态、 结构规范、展现方式等方面可 以看出该书体的特征,及其相 互间既独立又承传、互相更替、 交叉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 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性书 体独领时代风骚。
隶书的形体多变,笔画多 样、复杂、丰富。从结构 上分析,篆书,从甲骨 文—金文—小篆,字内造 形,由不规则形转变为长 方形的结构定式。而隶书 则由小篆的长方形的规整 状态,转变为以扁平为主, 趋向方形发展的字形结构 特征,使权字方块形空间 构成特征,趋于明朗化。 同时隶书的书写意味明显 加强,从而丰富了书法的 艺术表现力,成为古今书 法家进行创作的主要书体 之一。
•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 书,由汉代的隶书演化而 来。其笔法的形成,经历 了由隶书到章草、今草的 演变过程。汉末出现了亦 隶亦楷的“隶楷书,’i魏 晋时期,正在形成的行书 与楷书互相作用,对彼此 的定型化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钟睬、王羲之等人的 楷书,成为演化成熟的标 志。
• 成熟的楷书与隶书的主要区别是:楷 书字形极为方整,楷书横画改隶书 之波挑为顿笔回收,在隶书中非横 画而右出的波挑,在楷书中则变为 横钩或斜钩等,左出的掠笔,在隶 书中为上轻下重,在楷书中则变为 上重下轻,即上顿而下出锋的 “撇”。成熟的楷书点画,如“永” 字八法中所表现的形态。
• 草书。据有关记载,草书应当萌 生于秦,而形成于汉。从结体的
演变来看,草书是隶书快写或减
省的结果,也有一部分是从篆书
的快写演化而来。草书的发展遵 循了章草(草隶)—今草—狂草(大 草)逐步衍进的轨迹。
• 章草是隶书快写的结果,它保留了隶书的 “波碟”。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独立,偶然 有用连笔牵引的现象。其点画清晰,断多连 少。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演变 而来,彻底减化了“雁尾”和“波挑”,出 现了收笔的呼应和笔意的萦带,加快了书写 速度,强化了点画间的联系。字形由方变圆, 由断变连,有时出现二字连写的形态。结字 简化,字形欲侧放纵,易于表情达意。狂草 也称大草,是在小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减部 首,抽象字形,狂放不羁,跌宕纵逸,强化 使转用笔,形成几个字为一个结字单位的构 字方式,增大了书写过程的动态感。狂草是 书法艺术中最自由、最奔放的艺术形式。草 书特别是狂草在很大程度上已脱离了书法实 用的目的,完全升华至纯艺术观赏的对象。 草书是最能表现书法家性情的书体之一,但 草书使转变化奇特,有特点的“草法”,在 字形、笔画、结构等形式方面已形成了专门 的草书符号定式。健给书法家学习和运用该 书体语言进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 20世纪的书坛上,涌现出的真正的草书大家, 真可谓容客无几,当今书坛上,能熟练地驾 驭该书体语言的书法家更为少见.草书应当引 起书法创作者、书法研究者和书法教育工作 者的普遍重视。
——《书法鉴赏》
第十三章
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书体创作形态
中国邓书文法原《书急就体章》形态
•
书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书法作 品从书体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征上分析,全都可以 归属到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之中。 • 这五种书体的命名完全相同于五种字体的命名。但 不同的是,在五种字体中除了楷体适应时代的需要, 以简化字的新面目、新形式出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 之中外,其它的四体随时代的推进,都渐渐地成为 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其使用价值极度减弱。五种书 体则以鲜活的面目,争相斗艳,以不同的形态和角 色出没在书法艺术的舞台上,表现出书法创作者的 无限情怀,呈现出书法艺术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
• 隶书。隶书与篆书相比,又是一次 伟大的进步。它在书法文化的发展 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草书、行书、楷书均源于隶书。 “隶变”确立了隶书在文字学和书 法学中的地位.隶书书体的确立,则 是“隶变”在书法史上的直接成果, 在书体的笔画和结构特征上,都发 生了彻底转变。篆书的笔画比较单 一,基本上是一种等线体的运动痕 迹。这种笔画书写,是一种严格控 制的运动方式。而隶书的笔画却是 粗细、方圆、露藏、提按、曲直、 长短等不断运动变化的痕迹,是在 控制下自由生发的结果。
• 行书。行书是介乎于楷书 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 书脱胎于隶书,早在秦汉 简犊中已有行书笔意,成 形并规模于魏晋,至东晋 已完全趋于成熟。行书的 流派体势复杂多样,从审 美角度来看,有三大行书 流派先后影响着行书书体 的发展和繁荣。
• 东晋“二王”行书,这是文人 书法流派的杰出典范。王羲之 与其子王献之创建的“二王” 行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历代 的书法家。大凡后世的文人书 法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王派行书风格的影响。行书书 体在楷书书体占领书坛主要地 位的唐、宋、元、明、清这近 千年的书法艺术活动中,发挥 了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作用, 在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形态的改 革、风格的变化等方面显露了 特殊的优势,成为书法创作中 最为常见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