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峨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10月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禅让制形成B. 王的出现C 早期国家诞生D. 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鯀作城郭”意为鯀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描述了古代早期社会政治情况,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息。

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王”出现的信息。

B错误;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时期,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原始社会的解体B. 私有制的产生C. 国家的建立D. 人性的退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私有制产生,故B 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后半段的重点在于私有制产生,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现象出现,无关于国家的建立,故C项错误;私有制的产生为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人性的退化,故D项错误。

4.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这主要表明作者A. 反对施行仁政B. 主张礼法并用C. 强调人性本善D. 重视继承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要让百姓受到恩惠,就要行先王之道,遵循昔日典章,故D 项符合题意;A项,作者并未反对国君的仁爱之心与仁爱之誉,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礼法并用主张,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探讨,排除C项。

故选D。

5.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 B. 体现贵贱有序C. 调节人们情绪D. 凝聚家族亲情【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根据材料“‘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可知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因此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6. 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D.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区分亲疏关系,宝玉姓“贾”,是直系,所以是“自己人”,黛玉姓“林”是旁系,所以是“外人”,故D项正确。

A项,材料中“先宝玉,后林丫头”是因为内外有别,未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故A项错误。

家庭等级观念包括大宗小宗的嫡庶之分,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

长幼有序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所遵循的一种礼法观念,但材料中贾母在意的是“外人”和“自己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

7.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

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

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A.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8. 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

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 农业的发展B. 冶铸业的发展C. 商业的发展D. 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导致诸侯林立,多个政权并存,因此各国有各自的货币,这不利于各国间商业交流,故D 符合题意;据各国货币形状可知,多数是农业生产工具形状,这表明当时农业的发展,A 不符题意;据各国货币的图片可知,货币多数是金属制作,这说明了当时冶铸业的发展,B 不符题意;货币本身就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这说明了当时商业的发展,C 不符题意。

9. 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

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家统一准备条件有,民族交流增加,以华夏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产生,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和经济联系加强等,①②③说法正确,A 选项符合题意;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不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基本条件,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0. 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墨家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故正确对应描述的是D 选项,排除ABC选项。

11. 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A. 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 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 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时期却走向式微。

这一变化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证明了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时期却走向式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文化专制政策,使得一些不受统治者重视的思想学派走向式微,体现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B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唐宋元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走向渐落后,A错误;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力的发展应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导致其衰落,C错误;据所学可知,佛教思想是西汉时期才传入中国,道教是东汉时期形成的本土宗教,与材料不符,D错误。

13.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孝文帝此项改革A. 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B. 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C.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D. 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诏令朝臣说汉话,尤其是年龄三十以下的大臣必须改说汉语,否则降爵黜官,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 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B夸大其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封建化过程,D理解片面。

14. 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

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

这一考古发现()A. 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B. 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C. 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D. 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际的贸易交流,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是与中欧进行贸易,“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与之不符,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中欧之间的交流状况,但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欧之间的贸易“始于南北朝”的推论,故B错误;“《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的表述绝对化,故C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