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01、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2011年:“瘦肉精”事件
3月15日 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河南孟州等 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 集团旗下公司。 3月24日,“瘦肉精”事件中被河南省有关部门 控制、刑拘、立案侦查的人员已达68人,其中“瘦 肉精”销售人员26人,使用养殖户33人,生猪经纪 人7人,企业采购人员2人,并对43名公职人员进 行了调查取证。
十一、禁止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 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十二、禁止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 加剂。 十三、禁止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 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如:河豚鱼、违禁生食水 产品)。
04
预包装食品标签信息
04、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具有信息
A、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B、成分或者配料表。 C、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D、保质期。 E、产品标准代号。 F、贮存条件。 G、生产许可证编号。 H、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I、其他事项。
07、案例学习 二、安徽合肥消费者蒋天亮购买了几盒德国进 口的麦片及玉米片,发现标签标示配料中含有 生物素,而根据我国相关食品安全标准,麦片 及玉米片不在生物素允许使用范围之内。蒋天 亮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超市索要退款及10 倍赔偿遭拒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法院受理判决,支持蒋天亮的诉讼请 求。
01、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2010年:“地沟油”事件引发社会震荡
3月17号,《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地沟油的报 道称,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估计我国每年有 200 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而地沟油中有害物质 黄曲霉素,它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由于何东平的 另一身份是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 工作组组长,这一报道一时间引发了各界的强 烈关注。
07、案例学习 三、东明黄先生在当地某超市闲逛,见货架上 某品牌蜂蜜外包装上标注执行标准: GB14963,等级:一级品。于是,就以每瓶 54元的价格买了2瓶。回到家后,黄先生在网 上查看发现,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安全国家标 准蜂蜜》(GB14963-2011)中根本就没有一 级品,他购买的蜂蜜产品属于标注内容虚假, 误导消费者。于是,黄先生找到超市经营者, 要求退货并依法赔偿500元。
02
食品安全要点解读
02、食品安全要点解读
一、责任主体:
1、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2、政府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监督管理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具有监督和举报的权益
02、食品安全要点解读
二、食品经营者应建立、完善的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3、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4、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 5、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6、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7、食品进货查 验记录制度。 8、食品销售记录制度。
06、法律处罚解读
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生产或者故意 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其他情况 下不能适用。 消费者“可以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 金。而不是说必须给予“十倍的赔偿”。
06、法律处罚解读
三、如何认定“欺诈行为”?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一方当事人 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 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 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欺诈的主观要件是故意。
05
法律处罚
05、法律处罚
一、未取得许可(符合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生 产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 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 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 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05、法律处罚 二、恶意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 物品; 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 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 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 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并可以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01、近年食品安全事0日,媒体曝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 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 7月23日,上海警方已对福喜事件立案调查 5名 涉案人员已被刑拘
01、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2015年,“僵尸肉”事件
6月23日,新华网刊登一篇题为《走私“僵尸肉” 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文章,指出一些走私冻肉 “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7月9日,有记者提出 质疑。接下来剧情发生各种反转,其间,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发出通 告,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 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
03、禁止性规定
二、禁止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 属等污染物质超标的食品。 三、禁止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 添加剂生产的食品(如:福喜超期肉)。 四、禁止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的食品(如:染色馒头)。
03、禁止性规定
五、禁止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的专供婴幼 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食品。 六、禁止经营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 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 七、禁止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的食品。
05、法律处罚
五、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 代表人、直接直接责任人,自处罚决定作出之 日起五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05、法律处罚
六、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 不得担任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05、法律处罚
06、法律处罚解读
六、知假买假者能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 食品经营者经营安全食品是严格责任,除 了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外,不因消费者知假买 假而免除其十倍赔偿责任。
07
案例学习
07、案例学习 一、食品明明未经消毒处理,却在包装上写 “开袋即食”。厦门消费者刘育能为此状告一 家雪枣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场,要求“退一赔 十”。 之前,刘育能已经买过一次此类雪枣,也 起诉索赔过了。对此,被告商家答辩说,刘育 能明知是问题产品,还有意掏钱购买,法院不 该支持这样的“知假买假”行为。 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了刘育能的诉求, 要求商场退还一倍货款,厂家支付货款十倍的 赔偿金。
03、禁止性规定
八、禁止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 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如:假羊肉)。 九、禁止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 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十、禁止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 制品,被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03、禁止性规定
05、法律处罚
三、不完善、落实相关规章制度的,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 以下罚款。
05、法律处罚
四、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经营者要 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 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 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01
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01、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 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 加入的。总共有6个婴孩因喝了毒奶死亡,逾30万儿 童患病。 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被 告人张玉军以危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 三鹿集团被判处罚金4937万余元。
04、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具有信息
A、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B、成分或者配料表。 C、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D、保质期。 E、产品标准代号。 F、贮存条件。 G、生产许可证编号。 H、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I、其他事项。
05、法律处罚
一、未取得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没 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 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 等物品; 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 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01、近年食品安全事故 2017年,三只松鼠开心果霉菌超标
8月1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总局关于3批 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不合格批次中,网红 电商三只松鼠赫然在列。天猫超市在天猫(网站)商城 销售的标称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心果, 霉菌检出值为70 CFU/g,比国家标准规定(不超过25 CFU/g)高出1.8倍。。
02、食品安全要点解读
三、对食品经营者的要求
4、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 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5、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 6、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 害。
03
禁止性规定
03、禁止性规定
一、禁止经营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 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 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 原料生产的食品(如:罂粟成分、甲醛)。
感谢聆听
七、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 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 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 者依照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 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06
法律处罚解读
06、法律处罚解读
一、赔偿损失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般被认为是将受害人发生的实际损害进行补 偿,即“填平补齐”。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般民事赔偿制度的例 外。又称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是指赔偿 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06、法律处罚解读
四、如何认定“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 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 有效期限等情况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的 行为。包括故意的虚假标注行为。
06、法律处罚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