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合参与养生”训练大纲
一、中医的神奇
二、如何用号脉的方式确定肿瘤体质
三、首先要掌握的两个理论
1.藏象学说
A、所有外在的不健康的现象,都与内在的脏腑病变有关。
B、藏象学说举例。
2.五行学说
A、中医的“中”字的含义。
B、如何利用五行学说简化诊断环节。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1.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污染
2.内邪
喜、怒、忧、思、悲、恐、惊
3.内邪不举、外邪难入
五、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1.大喜伤心
2.大怒伤肝
3.大思伤脾
4.大悲(忧)伤肺
5.大恐(惊)伤肾
六、脉诊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故脉诊流派众多,各有所长。
七、脉(切)诊
1.滑指判断肿瘤体质的方法
八、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1.一问寒热
A.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B.寒证:形寒、肢冷、背凉。
2.二问汗
A.自汗:温度适宜,而自身出汗,则代表肺虚,症状为肺部慢性疾病,严重
者可能患有带状疱疹等皮肤病。
3.三问头身
A.头:头疼代表体内有实症;头晕代表体内有虚症;失眠代表心虚;健忘代
表肾虚。
B.身:关节酸痛代表身体有湿,为脾虚所致,可在舌头两侧看到齿痕,齿痕
越明显则脾虚越重。
C.脾虚则用减肥药物效果很差。
D.四十岁以上女性常见周身不适,患处游走,中医称之为“身楚”,为肝郁所
致,以“小柴胡汤”、“逍遥丸”调理即可。
4.四问便
A.大便干燥,次数减少;小便变黄,次数减少;代表体内有热。
B.大便变稀,次数增加;小便变白,次数增加;代表体内有寒。
5.五问饮食
A.饮食减少代表脾虚。
B.乏力、肚涨、纳差,则有可能有早期肝病。
6.六问胸
A.心慌、胸闷、气短,则代表心肺功能下降,是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B.运动对心肺功能有调节作用,但要求运动时心率不得超过1.5倍。
C.劳动对心肺功能有损害,劳动不能替代运动。
7.七聋
A.耳聋、耳鸣代表肾虚。
8.八渴
A.口干、口渴代表体内有热。
9.各脉位置强弱所代表的含义补充
A.心脉强:心脑血管疾病可能、语多、小便发黄等。
B.心脉弱:心肌供血不足、体力不足等。
C.肝脉强:容易激动、发脾气、女性注意身楚等。
D.肝脉弱:情绪低落、发脾气(暗气)、免疫力差、身体容易疲劳等。
E.肾阴弱:腰酸、先天不足、大病、手术、受过惊吓等。
F.肺脉强:早晨起来鼻腔、嗓子发干、皮肤发干呼吸系统炎症、感冒前期等。
G.肺脉弱:呼吸不畅、过敏、运动少等。
H.脾脉强:容易饥饿、口干、皮肤偶尔发痒等。
I.脾脉弱:关节酸痛、少食、牙龈出血、月经不好等。
J.肾阳弱:腰疼、多梦、健忘、体力差等。
K.心脉与肺脉俱弱:缺少锻炼。
L.脾脉与肺脉俱弱:大便稀。
10.歌诀
先辨寒热后看脾,腰痛腰酸两肾虚,气大伤身尤为甚,心肺强弱最终评。
百病多因一口气,男女还需看肾阴,男肾亏弱多因病,女肾亏弱因血寒。
11.训练
九、望诊
1.望诊
A.肝脉不佳则面色发青。
B.心脉不佳则面色发赤。
C.脾脉不佳则面色发黄。
D.肺脉不佳则面色发白。
E.肾脉不佳则面色发黑。
F.肺火大的诊断方法。
G.脑血管硬化的诊断方法。
2.训练
3.食物调理原则
A.同色同补
B.同位同补
C.同形同补
十、闻诊
1.身体有浓郁的苹果香味,则代表此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适
合在医院治疗。
2.有口气则代表此人有积食或胃热。
3.有狐臭则代表此人体内有热。
4.小便气味重,可能火过重或生殖系统有问题。
十一、如何提高养生产品的有效率
1.诊明而后用药,则事半功倍,反之则无。
2.先夺其心,而后用药。
十二、验方
1.牙疼:白芷、荜菝、良姜、细辛等量研磨。
2.打嗝:柿子三个吃下或柿子头七个煮水。
3.止血:霜打的柿子叶晒干,研磨,引用或外敷。
4.鼻炎:丝瓜秧子(干品一两或鲜品二两,煮半个小时)。
5.乌发:制首乌、灵芝泡水喝(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