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
1、博弈论的四要素:
(1)、参与人或局中人
(2)、参与方争夺有利资源和利益
(3)、参与者有自主选择的策略
(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
2、懒惰而又聪明的人:适合担当领导职务,因为他的决策力
不会因为琐碎的小事而打扰,不会因为勤奋而导致神经性紧张。
勤奋而又聪明的人:适合担当参谋职务。
懒惰而又愚蠢的人:,不会产生危害,可以委以小任。
勤奋而又愚蠢的人:必须开除,因为这种人会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3、正和博弈,负和博弈,零和博弈。
正和博弈: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负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4、对手和自我同等重要。
只有强大的对手才会让你变得更加
优秀。
5、冯诺依曼(用黑板擦证明定理的人):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和核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有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6、博弈论的经济价值:
(1)、从博弈双方的合作与否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
博弈。
(2)、从时间的序列性可分为:有序进行的称动态博弈、同时进行的称静态博弈。
(3)、从信息的暴露程度上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
全信息博弈
7、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
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
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
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8、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
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
是困难的。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
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
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产生原因: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
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
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9、如何打破囚徒困境:最优的策略叫做tit for tat,一报还一
报策略。
即决策方在第一轮选择合作,其后每轮决策与对手
的上轮决策相同,对手合作,我下轮就合作,对手背叛我下
轮就背叛。
这样的报复性决策其实目的是为了警告对手,让
对手趋于多选择合作。
10、人质困境: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
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它意味着将付出惨重代价。
这个困境便就叫做人质
困境。
现在用这个困境阐述一个不同的观点,确切地说,就是惩罚经常压倒回报而处于
上风。
独裁者可以通过向大众提供物质乃至精神安慰保持局势稳定,不过,这个
做法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
建立在人质困境之上的压迫和恐吓可能是一种代价
小得多的替代选择。
11、养患,是打破人质困境一种有效的手段。
发出信号,用行动让对方知道背叛的下场。
作出约定,让彼此不至于踏入人质困境。
12、重复博弈(混个脸熟):每个参与人可以使自己在每个阶
段选择的策略依赖于其他参与人过去的行为。
13、惩罚机制:一报还一报。
每一步重复
14、一次性博弈,相对没有未来的博弈,更容易遭到对方的背叛。
在这种没有未来的情况下,博弈双方会考虑利益最大化,而
不考虑彼此的合作关系。
15、人与人长期交往是避免短期冲突,走向协作的重要机制。
16、拥有报复力的一方更容易获得合作的机会,所以说在长期博
弈的环境下一旦产生负面的变动,必须在第一时间使用惩罚
机制扼杀这种方式。
17、生活中尽可能使自己处于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重复博弈如果
把握好,更容易让合作双方都有一种很好的获利行为。
18、《旧约全书·申命记》:你眼不可顾惜,要以命偿命,以眼
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