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后期郑国的正卿子产和晋国的赵鞅,他们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
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
这实质上反映了A. 子产强调依法治国B. 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C. 量刑定罪相当严苛D. 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虽然孔子反对“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
这说明孔子也不得不认同社会转型的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子产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和量刑定罪相当严苛根本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2.下图为北宋汴京平面图。
据图可知,当时的汴京城A.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B. 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C. 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D. 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北宋的汴京城中商业繁华区、瓦子等可知,此时北宋汴京城打破了市坊界限,其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D项正确;唐代以前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故A项不符合图示;图示体现不出封闭性政治中心,故B项错误;北宋汴京城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但这无法从图示中体现出,故C项错误。
3.下图是某经济学家对清代人均GDP的测算,呈现出下图趋势,其中对乾隆年间(1736-1795)状态的合理解释是A. 西方殖民者东来劫掠B. 农业发展刺激人口增长C. 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D. 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中清代人均GDP走势可知,乾隆年间(1736-1795)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此时人口持续增长的结果。
由于摊丁入亩、土地开垦的扩大等,乾隆时期农业快速发展刺激了人口的增长,故B项正确;西方侵扰和图示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图示和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根本无关,故C项错误;图示体现不出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故D项错误。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
这反映太平天国A. 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B. 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C. 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D. 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反映出太平天国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故A项错误;B项中的“广大民众”说法错误,故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和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
5.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这反映了A. 中国对外政策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B. 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C. 国际市场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 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冲击了中国自然经济,加速了其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的主动开放,故A项错误;“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是无法说明复杂性,故D项错误。
6.1938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并题记“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这幅作品A. 体现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B. 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范畴C. 反映画家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D. 受到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答案】A 【解析】【详解】徐悲鸿的《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画中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这反映了日本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体现了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国传统文人画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负伤之狮虽然负伤,仍不失尊严,没有屈服,心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身体保持着一种可以随时进攻或奔跑的姿势,故C项不符合绘画信息;这幅画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故D项错误。
7.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
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
中美大使级谈判A. 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B.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C. 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D. 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A项错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D 项错误。
8.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福建农民合股组织长途贩运的消息,认为长途贩运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利。
随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
这反映出当时A. 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B. 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C.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D.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1983年,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这说明中央政府承认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不是法制建设,故B项错误;长途贩运是商业,不属于乡镇企业,故C项错误;1992年底,随着粮食市场的形成,统购统销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9.下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被投满六千票才可以放逐B. 满六千票中的多数票即可放逐C. 超过法定票数即可被放逐D. 被放逐者没得六千票投票无效 【答案】C 【解析】【详解】由图表信息可知,普鲁塔克叙述六千票中的多数即可定罪,而不是被投满六千票才可以放逐错误,故A 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说满六千票中多数才能放逐,故B 项错误;杜兰特说满六千法定人数后,超过半数即可放逐,故D 项错误;综合以上描述可知,几人对六千人的数目有出入,但要达到法定数目是可信的,故C 项正确。
10.20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政府职能不断扩大C.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D. 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B 【解析】【详解】在美国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这说明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涉入到立法领域,即美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故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立法的干预,故A 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行政权的扩大,还不能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故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D 项错误。
11.工业革命前欧洲制造的燧发枪工艺水平精细到如同机床加工的效果,铁水提纯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同时,欧洲的古代建筑对于工程的严格计算和施工水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这说明A. 长期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B. 部分行业在工业革命前已完成技术革新C. 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已经有了巨大差距D. 技术优势是工业革命发展的根本性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某些科技已经非常发达,这说明工业革命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长期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这些行业依然是手工劳动,因此没有完成技术革新,故B项错误;只是“铁水提纯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不能说明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已经有了巨大差距,故C 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的扩大是工业革命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
根据表格可知A. 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B. 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C. 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D. 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欧盟成员国希腊、瑞典、意大利和法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较高,这说明欧盟决策很难得到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这是欧盟邦联体制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全球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故错误。
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
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
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
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
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
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的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
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
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