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

《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胡远鹏编者按:本文介绍了《山海经》研究的某些新进展,虽不无可商之处,却可供参考。

此间亦有人正在研究《山海经》。

欢迎赐稿。

但望言简意赅,论必有据,一事一议,不生枝蔓。

近年来,《山海经》这部有重要价值的中华文化瑰宝,日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当前,在这一领域内由于拓荒者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加上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在有关《山海经》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成果,逐渐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合力,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不必讳言,对这部“奇书”、“天书”的破译工作是相当艰辛的。

现在,《山海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山海经》的研究,冲破了原有的地理范围,从中国圈、亚洲圈,扩大到世界圈。

以往,人们多将《山海经》只看作是记载中国本土或亚洲范围内的古代地理书,间或有学者怀疑其不仅为亚洲地理,如法国与美国某些学者曾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光明(朝阳)之谷,是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等。

多年来,长春光机学院中文系宫玉海先生通过对其语言的研究,认为书中许多古地名并非限于神州之内,而是遍布于世界许多地方。

如书中记载的大禹攻打共工,共工所触的“不周之山”,即《山海经》中的“不周负子”,即为“莫桑鼻给”,实际是当今的东非大裂谷,书中描绘的地势、地形,在中国地域内是找不到的。

其地望“在昆仑北”。

晋郭璞注有“海外昆仑,去长安四万五千里”,而且东非大裂谷恰恰符合书中所载“有山而不合”的地理特征。

又如“凶犁之谷”。

黄帝令晏龙杀蚩尤,斩于“凶犁之谷”,该地不在中国版图之内。

晏龙作为黄帝时的雨师,曾到过今天的南美,而“凶犁之谷”即在巴西东部(圭亚那高原)。

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考古发现,其中之一就是1991年美国学者的论文《奥次顿哥》中介绍的当地易洛魁人保存的两张鹿皮画,一张是《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另一张《蚩尤风后归墟扶桑值夜图》,也确凿地证实了易洛魁人是移民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后裔。

而“苏里南”这一地名,也基本与“凶犁”相符。

据悉,中国学者王大有等也以此二图为契机对《山海经》里的美洲事物作了考证,发表了数部专著和论文。

再如加勒比,《山海经》中的“奢比”,亦称“诸比”,他是黄帝派去的东方“土司”。

有些民族如肃慎族、印第安人等,明显是由东北迁徙去的,而易洛魁人即《山海经》中的“禺虢”(死后被尊为北方海神)的后裔。

宫玉海等的《山海经》研究,他们的“世界圈论”以大量材料论证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的性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对于史学界的“西欧中心说”、“中亚中心说”、“两河流域中心说”是个冲击。

在学术上也颇有启发。

近十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推翻了某些中外学者关于“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中国猿人是从非洲过来的”等旧论点。

巫山猿人古化石的面世,河姆渡水稻栽培遗址的发掘,酷似《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大神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特大铜面像的出土……都证明“华夏大地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结论,已是无可辩驳的了”(见1994年1月25 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同时,国外的许多考古遗物也证实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只局限于黄河流域,这些,则更进一步说明前举学者大胆新颖见解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另外,国内学者英山徐显之先生在《山海经探原》一书中辟一专章《〈山海经〉时代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来论述“我们的祖先和亚洲其他地区人的祖先,自古在世界上就有很大的活动能量”。

他认为:“我们的祖先,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遥远的西方的情况,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决不是不可能的。

”他也认为我们的先民到过南北美洲、非洲赤道附近、北极圈、南极大陆……“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真是大可令人惊异。

”“先民们既然去得了,也自然能回得来”,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山海经》世界圈说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

南北学者,珠联璧合。

不特此也。

《人民日报》国际部国际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连云山在其专著《谁先到达美洲》中,从我国航海史的角度,指出,中国人在三四千年前到过中美洲,在《东山经》里做了记录。

他说:“当然,中国人是横渡太平洋航海而来的,并且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作了精确的航海考察测量,留下了《山海经》中惟一一篇四千年前北美西海岸科学考察记录。

”这是《山海经》“世界圈”说的又一说法。

二、改变了视《山海经》为神话、传说、巫书的旧说,而认定《山海经》有一大部分是信史,是一本上古世界文化大观。

《山海经》中两次提到“夸父逐日”,在《大荒北经》记有“将饮河而不足也”,《海外北经》则记作“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这一故事就这样被传为神话。

然而有人认为,夸父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尸。

《大荒北经》言“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再从当时生活地点看,“勾龙氏”即“皋落氏”、“俄罗斯”;夸父之尸可能就是现在莫斯科大教堂中的“圣谢拉菲姆”干尸。

尸体的保存方法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其尸,膏油所浸”,这是远古保存尸体的最佳方法。

“精卫填海”几乎无人怀疑它是神话,实际上它并不是神话。

《山海经》记述炎帝之少女——女娃(女娲),其领地在山西发鸠之山,她听信了雨师赤松子之言,知道了诱人的海外世界,欲出外遨游,“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后人把“溺”字解释为“溺死”,那么,“不返”二字岂不是赘言?有人考证,“溺”意为“沉溺”,这样,“不返”二字才有着落;而“斐济”之名来源于“发鸠”(古音读近fāijǐ)。

那一带物产丰富、风景宜人,对于囿于宫廷的少女,自然富有吸引力,她沉溺其间而不返,过上了神仙般的自由生活,成为时人所称的世外之人,因而被收入汉代《列仙传》中。

“精卫”可能是女娃饲养的小鸟,“衔木石”可能出于做窝的本能。

斐济首府“索瓦”(一译“苏瓦”)一音源于“少娲”;而那里的人种个子高,皮肤红,与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人种不同,且能歌善舞,如《山海经》所说,他们可能是炎帝的后代。

其他“神话”亦如此,“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有言“天柱折、地维绝”,可能是后代族人纪念共工时说的,《山海经》中并无此语,《大荒西经》云:“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禹坟共工国山。

”如前所说,宫玉海认为是在莫桑鼻给。

宫先生认为:“从唯物史观出发,‘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话’是神秘化了的历史。

”有中国史家传统与风范的著述,被后人误为神话的历史,今天应还它以真面目;长期以来笼罩在《山海经》上的神话迷雾应该逐渐廓清。

英山徐显之先生亦持此一观点,《山海经探原》专辟一章:《谈〈山海经〉怪物》,他认为“其物非怪”、“其人非怪”、“其地非怪”、“其事非怪”、“其文非怪”,“《山海经》一切现象,几乎全部都可能用唯物的观点加以解释。

”勇于质疑、敢于否定前人、名人的求实精神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力量,许多科学史、文化史上的新发现,无不显示出研究者富有挑战性的气魄与胆识。

当然,他们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讨与论证。

三、与国外及其他学科研究开始接轨。

语言是“活化石”,它的研究价值有时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了超前的信息提示作用,同时,殊途同归的结论又起到了互证的作用。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因民之国”,从古代汉语讲,“因、奄、於”都表示大陆边缘之意,“因”即“印第安”,其国在美洲。

历史上虽有人认为中国人到达过美洲,然而很少有人肯定“印第安”人的族属与中国有关。

房仲甫、王大有、宋宝忠等先生对此做过论证。

1988年10月12日《吉林日报》发表宫玉海的一篇文章《中国——印第安人的故乡》,文章确凿认定印第安人就是中国先民的后裔。

1989年,英山徐显之在《山海经探原》中写道:《大荒东经》“至少有五处谈到那里的人是黄帝、帝俊、颛顼之后,这说明那里的人和我们的先民有着血统的关系。

这能不又一次证明原来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从东亚迁去的吗?”几年之后,美国埃默里大学人类生物化学家华莱士教授及其同事,经过对印第安人遗传基因的化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北美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国人的后裔。

“这种线粒体DNA中含有37个基因,这种基因总是从母亲遗传给孩子,因此在跟踪血缘方面是不会出错的。

”(见《吉林日报》1993年11月24日第8 版)委内瑞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殷人的后代(武王伐纣时,商朝一部分臣民从海路逃到美洲),而且有石锭(锚)为证。

此事房仲甫、石钟健等有所论证,学术界颇有争议。

又如西班牙人巴尔莎的论文认为本民族祖先在荆西巴东(中国湖北与四川接壤处)。

这些论点虽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与王大有、宫玉海的论点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开始接近。

轩辕之国,有人认为它并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现在的匈牙利。

中国历史上载“轩辕之国是黄帝当诸侯时的领地。

因名轩辕,故称轩辕之国。

”《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

”这说明它在欧洲西部。

有人认为他们是匈奴西迁后才成立的国家,这无疑是不对的。

近年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冰人和现在的南欧人几乎一致,无大的差异,可见其祖先与公元一世纪前后迁去的匈奴无关。

据匈牙利人自己叙述,他们第一代国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尔伯特”。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阿尔伯特”正是“有pí@①氏”(意大利语Alpi,法语Alpes,日语的ある即“有”,因此,“有熊氏”应为“有pí@①氏”,“熊”是总称)之古读。

又说原来曾住在新疆、中亚一带,这正符合《西山经》有关黄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大荒西经》云:“有寿麻之国。

……寿麻立正无景,疾呼无响。

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这“寿麻”国是今何处,一直众说纷纭。

郭沫若《驳实庵字说》认为指古代巴比伦的先族Sumer,徐南洲认为是Sumatra的对译即苏门答腊。

据袁珂先生研究,寿麻之国即今日斯里兰卡共和国,地处北纬8°,在北回归线之内。

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却不得要领。

《吕氏春秋》曰:“西服寿麻。

”高诱注云:“西极之国,靡亦作麻。

”此国应在西方。

徐南洲说对了一点:“按正立无影(不是日中正立无影),应该是在赤道附近。

”而英山徐显之则说得更明确:“实为对热带沙漠地区的描写”,“正是西方非洲赤道沙漠地区的情况”,但未点出国名。

实际上,按照其地理特征以及语言学的考释,寿麻应为处于非洲之角、北临亚丁湾的“索马里”。

它处于赤道和北纬10°之间,所以“正立无景”;亚丁湾沿岸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量少,所以“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王逸注云:“言西方之土温暑而热,焦烂人肉,渴欲求水,无有源泉,不可得之。

”有人认为,索马里人本是春秋时住在中国山东的“瞍瞒”,也叫长狄(翟),其为大人国,据说首领侨如(乔伊)身高1丈7尺,这种身躯高大的特点,仍然遗传在今天众多黑人中。

是齐桓公与诸侯军队把他们打败后,他们出海远征非洲,定居于今天的索马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