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内校指导书
1.0 目的
确保公司电子秤设备输出准确性,以保障产品质量,电子秤设备需定期自行校正,特订定此校正方法。
2.0 范围
依据JJG539-1997 《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适用于数字指示秤检测各种型号之校正。
3.0 责任
3.1 全公司的计量工作在品管部的直接领导下,由计量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3.2 组建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
3.3 建立企业计量标准,配备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
3.4 统一管理计量器具,完善公司量值传递系统。
编制计量标准器、工作计量器具的周
期检定计划,组织开展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工作。
制定检定方法,确保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要求,保证计量器具准确可靠。
3.5 统一管理计量工作原始记录和技术档案及计量检测数据。
3.6 负责对计量器具购置计划的监督审核和调整工作。
3.7 计量器具由配备到报废的全过程,由计量室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4.0 定义
数字指示秤:指装有电子装置的秤,如:电子台秤
5.0 流程图
6.0 程序
6.1 概述
利用已校正妥之砝码组比对待校电子指示秤之准确性。
6.2 必备条件
6.2.1 标准件:M1砝码组。
6.2.2 环境条件
温度25±5℃、相对湿度55±20%RH。
6.2.3 校正人员:需经相关训练。
6.2.4 其他需用物品:无
6.2.5 对检定设备要求:
检定装置的标准砝码误差,应不大于秤相应秤量最大允许误差的1/3。
6.3 校正前准备
6.3.1 检查
(1) 首先检查待校件各部份是否正常,有无损坏变形、铭牌等级标识清晰(目测)。
(2) 指示灯是否能正确显示,各按键是否正常,如不正常或损坏则送修后再校或报
废。
(3) 带水平调速装置的秤,测试前应将秤调至标准位置.
(4) 置零装置或除皮装置的准确度.
将示值摆脱自动置零和零点跟踪范围(如加放10e的砝码),然后按照 6.5 计量零点误差.
6.4 校正方法
6.4.1 校正点如下:
(1) 由零点起由小到大的顺序加砝码至最大秤量,用相同的方法缷砝码至零点,测试
应选定以下5个秤量:
(A)最小秤量;允许误差为0.5e
(B)25%最大秤量; 允许误差为0.5e
(C)50%最大秤量; 允许误差为 1.0e
(D)75%最大秤量; 允许误差为 1.0e
(E)最大秤量; 允许误差为 1.5e
注:加缷砝码时应分别逐渐地递增或递减. 如果秤装配了自动装置零或零点跟踪装置,在测试中可以运行.若使用小砝码组合,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区域,避免还必要迭放,也还可超出界线。
6.4.2 量测方法
(1) 偏载测试
(A) 使用质量大的砝码要比使用许多小砝码组合的效果好,若使用单一砝码,应
放在区域中心位置;
(B) 不多于四个支承点的秤:
将砝码依次加放在面积约等于承载器1/4的区域内,如图1或近似于图2所示.
(C) 多于四个支承点的秤:
将砝码加放在每一个支承点上方,所占面积约等于承载器的1/N,N为支承点的个数.
(2) 鉴别力测试:(注:鉴别力测试可在称量测试中进行)
在最小秤,50%最大秤量和最大秤量进行鉴别力测试.
在承载器上加放某一定量的砝码和10个0.1d小砝码,然后依次取下小砝码,直到
示值I确实地减少了一个际分度值为I-d,见图3.
开始示值为200g,取下一些小砝码,直到示值变为I-d=190g.
加上0.1d=1g后,再加1.4d=14g,则示值必须为I+d=210g.
(3) 重复性测试
分别在约50%最大秤量和接近最大秤量进行两组测试,每组至少重复8次,每次
测试前,应将秤调至零点位置,如果秤具有自动置零或零点跟踪装置,测试时应
运行。
6.4.3 读取待校电子秤设备之量测值,为该校正点之器示值,登记于《电子秤检定记录表》
内。
6.5 误差计算
示值示较小分度值(不大于0.2e)的秤,采用闪点方法来确定化整前的示值,方法如
下:
秤上的砝码m,示值是I,逐一加放0.1e的小砝码,直至秤的示值明显地增加了一个e,变成(I+e),所在有附加的小砝码为△m,化整前的示值为P,则P由下列公式给出;
P=I+0.5e-△m
化整前的误差为:
E=P-m=I+0.5e-△m-m
化整前的修正误差为:
E
C =E-E
≤mpe
式中: E
0为零点或接近零点(如10e)的误差
.
6.6 校正后完成事项
6.6.1 校正人员对校正结果加以判定并处理。
7.0 校准结果的处理
经校准符合本规范要求的贴上已校准的合格标签,做好内部校准报告归档;不符
合的立即暂停使用,并注明不合格项目。
8.0 校准周期
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