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乡的桥(四年级第一学期)青浦区崧泽学校陆梅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搁、缀、撷取”等词语。
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作者强烈的爱乡、怀乡之情。
⒊能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能按小标题介绍家乡的桥。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爱乡、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时间]1.5—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⒈听写句子: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⒉师板书句子,学生校对,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长”和“最”初步感受作者的怀乡之情。
)说明:听写是学生接受并储存信息的好方法,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这句话又是全文学习的难点,以难点为突破口导入新课,在训练学生听写的同时初步感受作者的怀乡之情,拉近了他们与文本间的距离,以情为切入点引入新课。
⒊引出课题:同学们,写下这句话的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而言,那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情,会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故乡的那些小桥,让作者魂牵梦萦,于是他就提起笔写了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家乡的桥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挥不走,抹不去的记忆呢?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划出理由。
⒉交流:归纳板书: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名称充满情趣是孩子们的乐园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通过在读读、划划、说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也为复述课文作好铺垫工作。
三深入研读,读说感悟。
师: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去好好地读一读,细细的体味,去领略一番江南水乡独特的小桥,感受作者“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那份浓浓的家乡情。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交流,随机学习:㈠学习第2小节,了解作者家乡的特点。
⒈指名朗读,说说感受。
⒉引导关注文中的两个“连”,感受桥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指导朗读。
㈡学习第3小节,了解桥的造型千姿百态。
⒈学生提问。
⑴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对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⑵提出问题。
(预设:为什么叫“过户桥”?什么是“单拱桥”?“缀”是什么意思?作者只写了过户桥、单拱桥,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⒉自读解疑。
⑴认识两座桥,了解其独特的结构。
师:桥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描写的两种桥,你最喜欢哪一种桥多读几遍,想象一下这桥的样子,说不定你会找到答案的?说明: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自读自悟。
这样学生对家乡小桥千姿百态的造型认识更透彻,对作者的情感感悟也更深刻了。
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自身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体验。
●过户桥观看媒体,理解“搁”,看似简单,却将两户人家连接在了一起。
●单拱桥①认识“单拱桥”(只有一个拱型桥洞)。
②简笔画演示,理解“缀”(一阶一阶连接的意思),观看媒体加深印象。
③媒体创设情景,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句子。
⑵引导学生抓住“最”字感悟语言内涵,明白作者写作特点。
说明:在解疑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住了家乡桥中最有特点的桥介绍,说明了家乡的桥千姿百态,同时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为学生积累写作知识。
㈢学习第4小节,感受桥名的文化气息。
⒈了解桥名的由来。
⑴默读这小节,要求:读完后,能不能借助填空,自己说说。
家乡小桥的名称美极了。
瞧!有叫(),有叫()……听大人们说,元宝桥、骆驼桥是()得名的,震龙桥、娘娘桥跟()有关系,如意桥是从()撷取而来的。
⑵交流填空。
(说说省略号的作用。
)⑶这些桥名的由来真是有趣极了,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着念念。
引读:家乡的桥真是数不胜数,名称也来得有趣。
有——(生: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人们根据不同形状叫出来的是——(生:元宝桥、骆驼桥),与民间传说有关的是——(生:震龙桥、娘娘桥),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有关的是——(生:如意桥)。
⑷师述:“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句诗主要是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看到的景物,当他看到宁静流淌的河水和倦飞回林的鸟儿,便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悠闲、安详。
“如意桥”这一桥名就是从这句诗句中“撷取”来得。
引导学生带这意境朗读、背诵;理解“撷取”的意思。
说明:对桥名由来的学习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读填空和教师提示性的引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桥的名称充满情趣,并掌握相同的意思可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根据形状、传说取名的方法较易理解,但根据王维诗句取名的方法理解较难,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大致了解诗句意思,并有所感受。
⒉感受桥名字体的艺术美。
⑴媒体逐一出示,边欣赏,边读桥名。
⑵出示全部桥名,认识不同的字体,指导“篆”的字形。
⑶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的含义。
⑷再读句子,初步感受字体的艺术美。
说明:对于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对字体形状及字体风格的特点都了解甚少,因此此处有必要通过媒体画面展示,并辅以教师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感受书法的魅力,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内在情感。
⒊体会儿时坐船、看桥名、听故事的情趣。
播放媒体,配乐朗读: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我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
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㈣学习第5小节,体会桥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活乐趣。
⒈同桌互读第5小节,并说说从哪儿感受到了“桥是孩子们的乐园”。
⒉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在桥的不同位置享受生活的乐趣,随机指导朗读)。
板书:桥头桥面桥边桥下⒊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份快乐,来!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把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明:引导学生从桥的不同方位感受家乡小桥给孩子们带来乐趣,使“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样的感慨水到渠成。
四总结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⒈师生根据板书共同回顾全文内容。
时光流逝,那个喜欢在小桥边玩耍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的小桥:小河长,小桥——桥的造型更是——最简单的要数——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是——那桥名,真是——分别叫——每个桥名都有不同的来历;桥名字体也很有趣,有的——有的——家乡的桥还是孩子们的——他们在桥头——把桥面——在桥边——在桥洞里——这些真是作者心中挥不走,抹不去的记忆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齐读)⒉点明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特点,并板书。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在回顾中加深对文章整体性地把握,另一方面为之后的独立复述课文做好充分的铺垫;点名文章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完整地复述。
五复述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与作者心灵相通,感受作者对家乡刻骨情怀,那么就请你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根据板书中的小标题,介绍一下作者家乡的桥吧!说明: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复述能力,但如果没有任何提示,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结构,适当板书要点,复述时学生就有了把手,条理会较清晰,也能进一步感受篇章结构。
附板书:概括具体数量多造型千姿百态26、家乡的桥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名称充满情趣是孩子们的乐园由来字体桥头桥面桥边桥下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家乡的桥》是一篇文情兼美、意境悠远的文章。
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小桥,从桥千姿百态的造型、充满情趣的桥名以及家乡小桥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活情趣与读者们一同走进记忆中的故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浓浓的爱乡、思乡之情。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无论是全文还是每个小节的结构特点都很清晰明了,所以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江南水乡那份意境,体会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怀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特点,进而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也逐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
但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因而放弃字词教学,对于课文中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的词、句还需教师适时点拨,从而协助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复述能力是中年段培养的重要阶段,经过之前的积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段落的复述方法,但在操作中也会出现抓不住重点,条理性不够清晰等问题,本学期正是从复述段落到复述全文的过渡时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引导,重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复述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一: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搁、缀、撷取”等词语。
本课的生字有3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主认识“缀、撷、篆”3个生字。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有重点的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不能完全听之任之。
如:“缀”字,在理解字意上学生是有困难的,光字典上的解释拿来学生还是“云里雾里”,这对于文章的理解是一道障碍,必须扫除。
于是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辅以教师的简笔画及多媒体画面帮助理解,加深印象;“撷取”则应让学生在诗句的意境中真正掌握词的含义。
“搁”虽不属于生字,但在文中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掌握了该字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桥的千姿百态,所以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真正把握这个字的内涵。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作者强烈的爱乡、怀乡之情。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文通过家乡小桥的多、造型千姿百态、名称有趣及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等方面展开描述,点点滴滴都透露着作者的忆乡情结。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内容,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课文的语言,感悟文本、浸入文本,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作者那浓浓的爱乡、怀乡之情,从而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这句话的含义。
目标三: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能按小标题介绍家乡的桥。
复述课文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学生练习复述的好题材。
在品味课文语言的同时,教学生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逐个介绍家乡小桥的特点,在复述的过程中将文本的语言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达到了感悟、积累、运用的良好效果,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理解了关键的字词,才能更好地品味课文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更完整地复述课文,介绍家乡的小桥,真正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