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
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把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放在了学科研究中心地位的经济学,它通过可重复、可证伪的实验等方法,确认经济主体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对现有的经济学假定及分析逻辑进行质疑,并试图对这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1)行为经济学对标准经济学的一些假定提出质疑,这些假定包括: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策者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在涉及跨时期决策的情况下,决策者依据效用贴现理论进行决策;各种收入和资产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等等。
行为经济学认为在这些假定下所得出的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2)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同时也借用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的决策行为。
(3)行为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区别:行为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对人类决策行为进行研究,而标准经济学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
2.请给出偏好反转的例子。
答:偏好反转表现为选择颠倒。
例如在赌博行为中,假定有两个不同的赌局A和B,赌局A可以提供概率较高的小额收益,而赌局B可以提供一个概率较低的大额收益。
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愿意参与风险低的赌局A而不是风险高的赌局B。
但是,当要求受试者
对这两个赌局定价时,人们却通常愿意为赌局B而不是赌局A支付更高的价格。
3.什么是框架效应?给出框架效应的例子。
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的评价、态度、偏好等这类反应依赖于引致这类反应的情境和过程。
当一个问题以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会偏爱选项A,而当同一个问题被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或设计时,人们却偏爱选项B。
例如,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做的有关“亚洲病”的实验。
受试者被告知,有一种疾病威胁到600个公民的生命。
受试者需要在两个选项里作选择。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受问题表述方式的影响。
一种表述方式是:若采用A方案,可以保证救活200人;若采用B方案,有l/3的概率救活600人。
大部分人偏爱A方案而不是B方案。
如果改变上述选项的表述方式,改为:若采用C方案,必然有400人死亡;若采用D方案,死亡600人的概率有2/3,无人死亡的概率有1/3。
此种情况下,大部分受试者偏爱D而不是C。
事实上A与C 是等价的结果,B与D是等价的结果。
4.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关于风险追逐与风险厌恶,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看法的不同之处有:
(1)期望效用理论隐含着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独立性、单调性等若干公理,但经济学家在现实生活或实验中观察到人们的许多决策行为违背这些公理,前景理论是对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修正的众多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前景理论的重要假定是:参考点为原点,损失厌恶,边际灵敏度递减。
(2)前景理论认为期望效用理论在判断风险作出决策时存在两个主要缺陷:其一,假定人们会根据概率决策,而概率太复杂,经济活动当事人往往不会计算概率;其二,用期望
效用理论很难对人们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作出一致性解释。
5.假定某个星期天学生张某在制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他必须在周四之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他在完成作业当天的效用是-5,而在完成作业后的第二天效用是正的。
如果张某在周一做作业,周二的效用是15;若周二做作业,周三的效用是12;周三做作业,周四的效用是10;周四做作业,周五的效用是6。
假定在任一天张某追求效用函数2u0+u1最大。
其中,u0是张某当天的效用,u1是张某在随后各天的总效用。
例如,假定张某在周二做作业,从周一的角度看,他的效用为2×0+(-5)+15=10,从周二的角度看,张某的效用是2×(-5)+15=5。
张某在决策时完全了解自己在各种不同选择情况下的效用。
请证明张某的偏好是动态不一致的。
答:略。
6.用图形说明禀赋效应如何导致无差异曲线相交。
答:禀赋效应是指,物品的所有者或卖主比非所有者或买主赋予物品更高的价值。
图11-1 禀赋效应
如图所示,在A点处考虑禀赋效应。
保持效用不变,为得到△Y而愿意放弃的X的数量和放弃△Y所要求补偿的X的数量不一样,原因是消费者不愿意花太多的钱买进额外的Y商品,而一旦要失去已经拥有的Y,则要求很多补偿才能满意。
这样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
际替代率MRSxy不应该只有一个,dy/dx应该视dy取正或负而有不同的值。
这表明从图形看,在任意一点,无差异曲线左右两边的斜率可能会不同。
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意义来看,在某一点有左右不同的斜率,这就意味着会存在两条无差异曲线同时穿过一个点的情况,即无差异曲线相交。
7.王某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汽车被盗,汽车价值20万元。
他可以花25钱购买防盗险。
但是由于不购买保险的情况下王某的期望损失是20元,因此王某购买保险支出大于期望损失。
王某的价值函数为:当0≤x≤200000时,V(X)=200000X-X²;当-200000≤X<0时,V(X)=300000X+X²时,王某的权重函数是w(p)=0.001+0.997。
证明王某会购买防盗险。
答:(1)不购买防盗险时,价值函数要么是V(0)=0,要么是V(-200000)=-20000000000。
V(0)权重为:w(0.9999)=0.001+0.997×0.9999= 0.9979003。
V(-200000)权重为:w(0.0001)=0.001+0.997×0.0001= 0.0010997。
因此,选择不买保险的价值为:0×0.9979003-20000000000×0.0010997=-21994000。
(2)购买防盗险时,V(-25)=300000×(-25)+252=-7499375。
-7499375>-21994000
因此,王某会购买防盗险。
8.企业是否可以利用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制定策略,例如营销策略、广告策略?请举例说明。
答:企业可以利用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制定相应的策略,举例如下:
(1)企业运用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物品的所有者或卖主比非所有者或买主赋予物品更高的价值。
根据禀赋效应,物品的所有者可能会对物品赋予更高价值从而厌恶损坏或者丢失该物品。
因此,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设计某种形式的营销和广告策略,唤起人们经历过的拥有物品但却损坏了或者遗失了的负面回忆,可以增加人们对财产保险的购买欲望。
(2)企业运用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作决策时会根据显著毫不相关的信息作选择,而根本不反映决策者偏好。
超市推出限量购买的营销策略是利用了锚定效应。
例如超市在有几天时候写着“每人限购10瓶”,其他时候则是写着“不限量”。
10瓶的可购买量会成为一种锚定,不限购时候购物者可能平均购买2瓶,而在限购期间购物者可能平均会购买5瓶。
9.人们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贯彻制定的计划,因此会做出事先承诺。
请给出人们做出事先承诺的例子。
答:事先承诺的目的在于解决跨期偏好不一致问题,意思是当事人作出一种有利于自己长期利益的选择,如果在未来改变行为,会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
例如,计划戒烟的人扔掉剩余的香烟;大手大脚花钱的人提取每月薪水的10%存入银行,以免储蓄不足影响退休后的生活;购买健身年卡,以保证自己定期参加健身等。
10.请举出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出现当下偏见行为的例子。
如何克服当下偏见的行为?
答:具有当下偏见的人缺乏自制力,例如他们不能坚持自己制定的计划,如不能执行学
习计划,总是等到考试临近时才复习功课;不能执行健身计划,见了甜点就吃,而不愿锻炼身体,等等。
通过预先承诺,使得当事人如果在未来改变行为,会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下偏见的行为。
11.行为经济学通过对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讨价还价博弈、信任博弈、公共品博弈等多个博弈进行实验,发现了博弈者作出利他、公平的举动,从而对标准经济理论和标准博弈模型的结论提出质疑,你是否认同意行为经济学通过实验所获得关于利他与公平的结论?请予以解释。
答:同意。
从与现实相符的角度看,这些结论与现实更为相符。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无限理性且只受利己动机支配的,因而经济人不会因为公平的目的而牺牲自我利益,或者做出利他的行为,但这与许多实验和经验观察的结果并不相符。
通过将心理分析和经济运作规律有机结合,行为经济学放宽了标准博弈模型利己的假定,在模型中纳入了利他,公平等因素。
这些关于利他与公平的结论,与很多实验和经验观察都是相符的,和已知的心理机制也是相容的,有很强的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这些结论也更为贴近人们实际中的想法。
行为经济学里人们大多都期望公平,包括公平地对待别人和被别人公平对待。
利他行为则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产生正的外部性。
从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来看,利他行为产生也是来自于利己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利己的经济人假设并不矛盾。
12.厌恶不均等模型与互惠模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