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探”、“疑”、“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提出问题或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探: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ppt课件)与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等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
2.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两套自制装置、量筒、烧杯、酒精灯、打火机、红磷、药匙、饮料瓶、杯子、盘子、蜡烛、氢氧化钠溶液等。

3.学生分组实验(每组中心发言人1名,实验演示员2-3名,实验记录员1名)
打火机、杯子、盘子、蜡烛、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二、 合作探究 互动释疑 (约28分钟)
(一)【分组实验一】利用蜡烛的燃烧初步探究空气的组成,完成表一:
要求:
1.看清实验步骤,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同时完成导学案的表一
2. 实验时注意氢氧化钠的使用不要弄到皮肤衣物上,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3.小组分工合作,描述出现象,分析归纳出结论 【交流汇报】让各小组交流汇报分组实验一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板书课题】1.不是单一的物质 2.有氧气 【问题】1.烧杯中的水是否充满杯子?余下的气体是否是氧气? 2.杯子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水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的关系? 【演示实验】 【问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呢?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课本26页,了解拉瓦锡实验方法和过程,完成表二: 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
教师指导学法。

【交流汇报】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学结果 【思考】1.为什么会产生红色固体? 2.汞液面上升的原因?
3.上升汞的体积与消耗的氧气体积的关系? 【板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1/5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未点燃的蜡烛上罩上玻璃杯
2.点燃蜡烛
3.在点燃的 蜡烛上方再 罩上玻璃杯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表一
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发言,并及时补充,知道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 观看 思考 自学,标注、重点勾画 ,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表二
讨论交流共享拉瓦锡的实验方法、过程、原理 思考回答 识记
激发学生探
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及严谨求实的品质。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减少压强减小的原理,知道进水量与气体减少量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拉瓦锡的测定原理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科学史,分析科学家实验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 合作探究 互动释疑 (约28分钟)
【评价】拉瓦锡实验 (三)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确定原理:提供下列信息
①蜡烛(固体) + 氧气(气体) → 二氧化碳(气体) + 水(液体)
②木炭(固体) + 氧气(气体) → 二氧化碳(气体)
③硫(固体) + 氧气(气体) → 二氧化硫(气体)
④红磷(固体) + 氧气(气体) → 五氧化二磷(固体)
【交流汇报】选择反应原理并说明理由 【板书】测定原理 P+O 2 P 2O 5 2.确定装置: 展示教材装置,让学生说说 装置的设计原理。

3.展示自制装置、并用自制装置当堂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强调实验操作、完成测定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为什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红磷要足量?
3.为什么要等到装置冷却后再观察水位的变化?
4.点燃红磷后,为什么要迅速插入瓶内? 【交流汇报】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过渡】我们仿照拉瓦锡实验的测定原理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1/5,那么4/5的气体是什么?引出空气的组成。

用饼状分布图展示空气的组成
【板书】空气的组成:氮气21℅、氧气78℅
【讲述】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让学生举例 【讲述】多种物质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说明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仍然保持各自的性质。

【讲述】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板书】纯净物: 让学生举例,强调: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其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

评价 思考、 小组讨论
确定消耗氧气药品 汇报交流
说说装置的
设计原理
观察现象,思考完成导学案的表三
交流汇报 思考、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了解空气的组成 识记
听讲
举例混合物 听讲
举例纯净物
使学生初步学习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合作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通过反思,使已有认知得到升华,获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附:板书设计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2.空气中含有氧气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约占1/5
4.空气的组成:氮气21℅、氧气78℅
分离
二、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