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01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油气合作项目分析报告

[A01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油气合作项目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油气合作项目分析报告报告分析小组:A018组正文目录:引言 (3)一、项目开展背景及意义 (3)二、优势分析 (4)Ⅰ国际领先勘探理论开发技术及成功经验 (4)Ⅱ优良经营与合作理念 (5)三、劣势分析 (6)四、机遇分析 (6)Ⅰ.国际石油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我国石油企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6)Ⅱ.具体就中苏之间的合作来看,中国也有很大的优势 (8)五、威胁分析 (8)六、中石油在苏发展项目的现状 (9)参考文献: (1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油气合作项目分析报告——优劣势及机遇与威胁分析内容摘要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均石油及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很少;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本国无力开采。

于是,中石油凭借国际领先勘探理论开发技术及成功经验、优良经营与合作理念等优势,与苏丹开展了油气合作项目。

如今项目进展十五年,与苏丹互惠双赢,成为了“中苏合作的典范”。

关键词中苏油气合作互惠双赢可持续发展异地运营风险引言本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的油气合作项目为分析对象,通过就中石油在此项目中所占优劣势,及所面对的机遇及威胁的系统分析,使读者对中国石油工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意义有一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项目的开展背景及发展现状有一系统的了解。

一、项目开展背景及意义1995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苏丹政府签订穆格莱德盆地6区石油合作开发协议,开启了中苏石油合作的序幕。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集团获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石油项目。

1997年3月,中国石油集团牵头组建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启动该项目的运作。

工程计划投资70亿美元,计划工期1997-2015。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在中苏两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背景下,为满足两国共同需求及利益,通过两国共同推进作用产生的结果。

在中国方面,中国石油工业虽已建成了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获得了可观的油气产量,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人均石油及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仅居世界第37及43位。

此外,石油产量增幅远不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显然,仅仅依靠我国自己的石油资源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难度极大,探寻利用国外资源、国外市场刻不容缓。

在苏丹方面,苏丹石油储量丰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英美等西方石油公司相继在其南部进行石油勘探,但因种种困难而纷纷撤离。

为改变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本国无力开采,石油消费仍依赖进口这一现状,苏丹急需找到石油技术过硬的投资国帮助他们开发本国油气资源。

中国在这时加入苏丹市场可谓时机恰好。

然而,这个项目既有机遇也存在威胁,中石油虽然优势明显,却也存在劣势。

二、优势分析Ⅰ国际领先勘探理论开发技术及成功经验1.苏丹地质情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极为相似,中油集团有勘探开发这类油田的技术和成功经验。

1/2/4区块位于苏丹穆格莱德盆地,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接手之前已进行了十余年的石油勘探,但仅发现了两个年产量不足100万吨的小油田。

中石油公司接手后,在石油地质资料品质差、没有完整的油藏评价的情况下,以苏永地、徐志强为代表的中方勘探专家大胆创新,摒弃了原有在裂谷叠置区以浅层第三系为重点勘探层系的理念,提出被动裂谷盆地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苏丹1/2/4区尤尼提油田126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解释,编制出5个主力目的层构造图,并以100%的定井成功率展示了中国石油集团的地质理论水平和技术实力。

2.苏丹原油性质与大庆原油相似,我国有加工这类原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苏丹分公司通过国际招标,先后作为总承包商承接了喀土穆炼油厂建设和扩建工程。

1998年,炼油厂建设之初,工程建设公司的建设者们克服当地气候炎热、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依托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在戈壁荒漠上仅用20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炼油厂建设机械完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了炼油厂工程建设,受到苏丹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Ⅱ优良经营与合作理念1.奉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忠诚、尊重、诚实、正直、和谐的企业价值观,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

2.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准则。

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愿望和利益诉求,积极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努力以更环保、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方式开展生产运营,为社会经济发展持续提供能源,创造人类美好生活。

三、劣势分析1.管理上的劣势交通方面,工地与供应基地间遥远,且地形复杂,保障能力不够,导致工人们工作效率不高,生活困难,由于地理位置的蔽塞,无法与中石油总公司保持紧密联系,实际操作脱离了理论技术,从苏丹到中国,石油运输要经过遥远的海路,容易造成石油泄漏等一系列安全事故。

而且运输成本也是极为巨大的。

经验方面,施工中财务管理成本混乱对工程变更缺乏系统经验及知识与国内外资金往来不规范漏,缺乏国际竞争的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时随意性较多。

2.软硬件方面的劣势与西方公司技术装备差距明显,主要差距是和西方在顶尖技术装备方面国外从不把最先进的装备卖给国内企业,在国际石油技术服务市场的品牌效应方面国内企业的对手是国际上知名的哈里波顿公司,斯伦贝谢公司,贝克休斯公司。

在健康,安全环保,HSE 方面与西方差距很大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因素,二是国产设备的本身原因,造成设备的不稳定,工作故障率高,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洞多。

四、机遇分析Ⅰ.国际石油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我国石油企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1.新一轮石油国有化运动,引发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全球战略调整,带来一些新的市场进入机会近年来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从俄罗斯蔓延到拉美和非洲,主要是石油资源国政府采取强制收购股权、调整分配比例和税费、修改法律等手段,加强对本国油气资源的控制,以获得更多主导权和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国家石油公司迅速崛起,其国际市场影响力、控制力明显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牌跨国石油公司出于多方面考虑,开始退出一些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国,并在全球范围实施资产重组和战略转移。

资源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没有变,而且他们更希望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为中石油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世界石油需求的区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石油合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利用区位优势可以创造的市场机会明显增多北美和欧洲曾长期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石油消费区。

在过去近20年里,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已成为世界新的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中国、印度等国家是改变世界石油消费格局的重要力量。

有机构预测,在今后20年里,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将继续保持年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北美、欧洲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很可能低于1%,甚至出现负增长。

亚太地区的这种特殊地位,对石油资源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苏丹出于保障石油需求安全的考虑,都在积极寻求与我国石油企业的合作。

Ⅱ.具体就中苏之间的合作来看,中国也有很大的优势1.中苏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加强中苏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苏丹是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是可以相互信赖的好兄弟、好朋友和好伙伴。

2. 中苏两国的能源合作具有互补性中苏石油合作是一个新领域,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和技术,需要外援。

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作风过硬的石油专业队伍,因此中苏石油合作前景广阔。

此外,苏丹政府的鼓励性投资政策也为中苏石油合作提供了机遇。

五、威胁分析1.政治经济石油作为战略商品,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

苏丹虽然资源丰富,但仍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传统上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长期存在政治动荡,种族、部落、宗教、争夺资源以及政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冲突。

此外,苏丹的主产油区集中在南部,根据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苏丹南部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脱离北部,如果南方独立,那么现在签署的石油协定是否继续有效,独立后的南方是否会重现内战的局面,这些目前还不能预知。

另一方面,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中国对苏丹石油的依赖性太强,国家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中石油的项目发展受制于中苏的政治关系,时刻都可能发生变化。

2、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在苏丹的投资收益受苏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石油价格和汇率波动的影响。

中石油的收益以份额油来体现,石油贸易结算的币种是美元,所以,世界石油价格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影响中石油的经营效益。

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可能的FDI投资政策的变化。

苏丹石油的成功开发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石油公司,这将加剧企业间的竞争。

同时,随着苏丹石油工业的壮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强,苏丹将加大对石油生产的控制权,对FDI的政策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三是经营决策失误及文化习俗和语言的差异引起的问题,尤其是习俗的不同。

中方人员一旦发生任何冒犯其习俗的行为都将损害企业的声誉、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

六、中石油在苏发展项目的现状15年来,中石油在苏丹的油气合作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经济上,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出口国,成为了非洲少数几个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同时培养了很多石油工程师,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解决了苏丹的技术缺陷和资本短缺困难。

此外,中石油在苏丹的公益事业方面更是大量投资,在各地建医院、建学校、铺路以及建发电厂,直接受益人数超过2000万。

环境保护方面截至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苏丹项目未发生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全部达到苏丹政府和国际环保机构的排放标准。

履行了经济,环境,社会三大责任,坚持了中石油一贯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苏丹石油的发展项目也给中方带来了直接及间接利益。

直接经济效益方面,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带动了石油工程服务、石油管材及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员工的经济收入。

间接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在苏丹的国际化运营,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国际合作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石油与苏丹的合作是互惠双赢且共同发展的,相信2015年,中石油会给这一历史性的项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1.2010年9月《中苏石油合作给苏丹带来和平转机》CSSCI学术网/eco/international-economic-cooperation/2104 26.html2.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国石油在苏丹》报告3.2009年9月《中国石油在苏丹项目的来龙去脉》4.2008年10月《中国援助下的苏丹经济建设奇迹》/Article/Class20/200909/103434.html5.2008年5月中国企业报/CNPC/xwzx/shzs/mtzs/%D6%D0%CA%AF%D3%CD%A3%BA%C B%D5%B5%A4%CF%EE%C4%BF%C6%D7%D0%B4%BA%A3%CD%E2%D0%C2%C6%AA.htm6.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囤公司“走出去"的实践与经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周吉平7.苏丹《2000年鼓励投资条例2003年修正案》8.《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邓向辉《中外能源》第14卷第11期9.《浅析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岳松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0.《提升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战略思考——中国石油集团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曹政言吕建中朱建军宋广喜郭恩静/sites/template1/liluncont.jsp?contentId=245535358624911.《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与策略选择——以辽河石油勘探局苏丹项目为例》李东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