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明朝的法律制度
热审
是暑天为疏通监狱而设的减免刑罚的审 判制度。每年农历小满后十余日,由刑 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 轻罪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 听候。明宪宗时,又规定了重情疑可矜 者,免死,轻罪分别减等处刑,枷号暂 去枷释放。
“监侯”之制:除斩、绞立决之外,其他死
刑案犯暂行监禁,在监狱中等候复审处理。 非刑罚,一定程度上反映死罪慎刑的原则。
“原告就被告”、“轻囚就重 囚”、“少囚就多囚”、“后发 就先发”
军户之间由各驻军机构自行审理, 但人命案由当地驻军机构会同地方 官员审理。军户与民户之间的交叉 诉讼应由驻军机构和当地官府会同 审理。
诉讼制度
加重诬告罪的处罚力度 起诉时间的限制:“放告日” 半官方的调解制度
( 二 ) 推 行 各 种 “ 息 讼 ” 制 度
九卿会审 (圆审) 是由大理寺卿、左都御 史、通政使会同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尚 书,对重大疑难案件进 行复审的制度。其适用 范围是重大死刑案件, 尤其是经过二度审判, 案犯仍执异词不肯服判 的案件。圆审的结果须 报请皇帝审核批准才能 执行。
朝审
是明代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的制度之一,明 英宗时成为定制。朝审由中央三法司会同有 关公、侯、伯等,在每年霜降之后对全国上 报的死刑案件重新审理。朝审不仅复核死刑, 且带有宽宥之意。对于可予以矜怜或可疑的, 改为戍边,囚犯有翻异供词的移调官府再审, 符合律令的监侯听决。清代的秋审、朝审皆 渊源于此。
立法概况
《大明律》
《大明令》
法律形式
会典
《明大诰》
问刑条例
草创: 吴元年律
更定: 洪武 六年律 (正式制定)
修订: 洪武 二十二年律
颁行: 洪武 三十年律
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
• 简明扼要 。 • 改革体制:按六部执掌分门归类,定为六律,名例 律冠篇首 。 • 内容严谨苛重 。
原名出于《尚书》中 的《大诰》篇。基本精 • 1、律外用刑:奇峻怪 神:贯彻“明刑弼教”, 异。 恢复“华夏之仪”。记 • 2、重典治吏,严惩奸 录“善为可法,恶为可 顽。 戒”的案例。 • 3、定罪量刑无区别、 由明建立以后施用严 无原则。 刑峻法惩治官民的案例、 • 4、法律条文不严谨, 律法之外的峻令、明太 立法技术简平,字词 祖的训诫组成,是一部 表达直白。 采辑官民过犯案例及训 条汇集而成的法规。
第一节 明初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节 法律形式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第四节 诉讼及审判制度
第一节 明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刑 乱 国 用 重 典
法 贵 简 严
礼 法 结 合
明 刑 弼 教
“仿古为治”、 “宜遵唐旧” “当适时宜”、 “当计远患” “盖国家之事所系 非小,一令之善为 四海之福,一令不 善有无穷之祸,不 可不慎也。”
(三)确立比附规则
(四)确立属地原则,处理外国侨民在华的犯罪行为
二、刑罚体系
凌迟、充军、迁徙、 枷号、刺字、廷杖
三、犯罪与刑罚的主要特点
1、加重谋反大逆之类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罪名的刑 罚,新设了一大批被认为是侵害皇帝专制权力的的 罪名,如“奸党”罪、“交接近侍官员”罪、“朦 胧奏事”罪、“朝见留难”罪 2、加重对于官吏渎职罪的处罚 3、加重了侵害官府财产罪名的处罚 4、加重了对于侵害统治秩序的犯罪的处罚:“白 昼抢夺”罪、“盗贼窝主”罪等
明代例,也称条例,包括判例和事例。
事例:关于重大的全国性或一时一地的事上
奏以后由皇帝批准而颁行的单行法规。 问刑条例:编纂律外刑律条例的开始,律例 并行的始端。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定罪量刑的通例
(一)“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二)严法治吏,重典惩贪
“断罪无正条” 则“引律比附”, 上报刑部转呈皇 帝批准。
严格实行 逐级复审制度
刑讯制度 的变化
讯杖、夹棍、 拶指、毛板
众官会审 的制度化
热审 朝审
三司会审
九卿会审 (圆审)
会官审录
大审
• 会官审录罪囚制度:简称会审制度,指正常审判 程序完成之后,或罪刑判定已在执行中,对疑难、 冤错重案的罪囚进行会审的制度。 • 是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三司 会审
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 事基础上形成的。在 审判重大、疑难案件 时,由刑部、大理寺 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 法机关会同审理,简 称三司会审。三司会 审一般由皇帝下令, 三大司法机关承命, 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 准执行。
会官 审录
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 大案重囚的制度,定制于洪武三十年,由 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通政 司、詹事府,有时包括驸马都尉在内,共 同审理案件。死罪和冤案奏闻皇帝,其余 案件依律判决。会官审录制是清代秋审制 度的前身。
大审
又称宦官会审,是明代宦官操 纵司法的产物,始于成化十七 年,由皇帝命司礼太监一员, 会同三法司的长官,在大理寺 审理积案。大审不仅在两京举 行,而且派官到外地会同御史 录囚。大审中遇到疑难案件时, 负责审录的官员必须具疏上奏, 由皇帝决定。
• 充军: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一种刑罚, 是死刑以下,流刑以上的重刑。
张居正,“一条鞭法”
把过去一切征发项目合并为“一条”,简化 征收手续,将过去按户按丁摊派之役归于田 亩,实行赋税合一,统一征收银两。改变过 去受里甲安排十年宗役一次,代之每年征缴 一次代收银 。
第四节 诉讼及审判制度
元朝法律为进一步强化前 将一些触犯 代关于诉讼当事人在身份 上和资格上的限制,而确 礼教的罪名 定的罪名,即除反叛、谋 改为轻罪 逆、故杀人外,凡子证其 父、奴讦其主、妻妾弟侄 告发夫兄叔伯等诉讼行为, “干名犯义”罪 都是大伤风化的“干名犯 义”,一律受法律禁止。 (干犯名教和道义 ) 干名犯义的告诉,对被告 作自首处理,对原告则予 以惩罚。明朝沿用。
司法机构
(一)中央司法机构
三法司
大九卿
六部尚书及都 察院的都御史、 通政使司的通 政史、大理寺 的大理卿
刑 部——中央审判机构 大理寺——复核 都察院——监察
(二)地方法机构
省、府、州县
(三)干预司法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北镇抚司
( 一 ) 进 一 步 明 确 地 域 管 辖 和 身 分 管 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