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10/babybugai/
晒太阳四大注意事项
阳光是最好的维生素D“活化剂”,过了一个寒冷漫长的冬天,许多妈妈都迫不及待地要带着孩子晒太阳,帮助宝宝骨骼健康成长。
其实晒太阳是一门学问,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式。
1、选择适当的时间。
孩子满月以后,即可常抱出户外晒太阳。
时间以上午6—10时为宜,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时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哪个季节,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尤其是中午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最忌长时间晒太阳,因为这个时段阳光中的紫外线最强,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每次晒太阳的时间长短随婴儿年龄大小而定,要循序渐进,可由十几分钟逐渐增加至1—2小时为宜。
或每次15—30分钟,每天数次,如发现宝宝皮肤变红、出汗过多、脉搏加速,应立即回家并给予清凉饮料或淡盐水,或用温水给宝宝擦身。
也可晒一会儿、到荫凉处休息一会儿。
2、不要给宝宝穿得太多。
有的妈妈带宝宝晒太阳时,怕宝宝感冒,给孩子戴着帽子、手套和口罩,殊不知这样晒太阳很难达到目的,因为春天太阳中的紫外线较夏天弱得多,紫外线要透过衣物再到达皮肤就很难。
给宝宝晒太阳应根据当时的气温条件,尽可能地暴露皮肤。
另外,衣着过厚在阳光下活动容易出汗,出汗后受风易感冒。
3、注意照射部位。
应避免阳光直射头部,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有的妈妈怕宝宝吹
风,常隔着玻璃让宝宝晒太阳,岂不知紫外线穿透玻璃能力较弱,大部分紫外线阻挡在外,故而降低了阳光的功效。
4、晒太阳前别洗澡。
晒太阳时不宜空腹,最好不要给宝宝洗澡。
因为洗澡时可将人体皮肤中的合成活性维生素D的材料“7-脱氢胆固醇”洗去,减低了促进人体钙吸收的作用。
您知道怎么带宝宝晒太阳吗
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加上阳光灿烂,春天晴好天气让“窝”了一冬的人们禁不住要出门走走或晒晒太阳。
不过,我们了解到,春天看似温和的阳光其实比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更有“杀伤力”,各医院皮肤科门诊的皮炎患者尤其是患儿数量已开始不断增加宝宝晒太阳别超过半小时
春季一到,不少性急的妈妈就要抱着宝宝出去晒太阳,其好处是,不但能够享受明媚的春光、新鲜的空气,还能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
不过,医生提醒性急的妈妈们:春季空气中有一些对宝宝皮肤不利的物质,所以带宝宝外出晒太阳,最好别超过半小时。
这是一些什么物质?是春天空气里所含的大量花粉和细菌。
这些物质会使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宝宝受到伤害。
皮肤过敏、瘙痒是宝宝在春季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医学专家介绍,宝宝的脸部最容易受到花粉、细菌的侵袭。
此外,阳光中的一些光波也会刺激宝宝的皮肤。
这些原因都会引发宝宝皮肤干燥、过敏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
对此,专家建议,为避免宝宝娇嫩的皮肤受到伤害,晒太阳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之内,晒完后要给宝宝多喝水和擦点婴儿专用的润肤霜。
易过敏的宝宝应少晒太阳
对于皮肤易过敏的宝宝,防止其皮肤过敏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接触过敏原,因此,外出时要尽量做好防护。
皮肤易过敏的宝宝在春季应少晒太阳,尤其是以往有过日光性皮炎、季节性皮炎的宝宝要注意尽量避免晒太阳,更不要使用碱性的护肤品和香皂。
另外,家长也应尽量少带有过敏体质的宝宝去赏花,同时外出时要为宝宝戴上口罩等,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晒太阳后要多方“保养”
父母在带宝宝晒太阳后,应多给其进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宝宝皮肤的正常功能。
对一些可诱导春季性皮炎的光感性物质如油菜、菠菜、莴苣、无花果等,家长应尽量少给或不给宝宝吃。
此外,春天父母在为宝宝晒被褥、衣服时,尽量不要在树下面晒,在收回时要弹打一下,把可能沾上的小虫子弹掉;在房间里,特别是安装了中央空调的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流通。
儿童晒太阳时谨防晒伤
天气好的时候,人们总是乐意带着宝贝在户外晒太阳,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钙质吸收,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晒太阳也要适度,否则孩子有可能被晒伤。
当儿童暴露在太阳光下,在接受热的同时,皮肤也会显著地吸收阳光而制造维生素D。
阳光中含有多种不同波长的辐射线,短波的光线能供应高能量,而长波的光线能提供不同波长的辐射线。
太阳光中的X线是一种波长非常短的短波光线,幸而大气层中存在着保护层,以致使这些光线对人体不造成伤害,而且皮肤的色素也可保护皮肤对抗紫外线。
但阳光中的短波仍可穿过大气层,一旦人体的天然防御功能较差,就经不起太阳照射,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最多只能停留15分钟左右。
如何预防小儿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维生素缺乏症。
由于缺乏维生素D时,钙不能被吸收,使钙磷代谢失常,产生骨骼病变。
发生佝偻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维生素D供应不足。
婴儿膳食中含维生素D量很少,牛乳中含量少且钙磷比例不当,影响钙的吸收,所以人工喂养者佝偻病的发病率比母乳喂养者高。
二、人体中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户外活动少,则易患佝偻病。
三、其他因素如生长发育迅速;患有胃肠道或肝、肾疾病;只以谷类为主要食物,副食少以及服用其他药物等。
佝偻病活动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小儿爱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夜惊,夜哭,枕秃;活动期主要是骨骼改变如方颅,出牙晚,肋缘外翻等症状。
预防小儿佝偻病首先要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孕母要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多晒太阳;其次,小儿出生后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只要是暖和的天气,都可把小儿抱到户外。
冬天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户外活动时应让幼儿露出手、脸;夏天则应在荫凉处,避免暴晒。
注意不要让孩子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玻璃阻挡了阳光中的紫外线。
另外,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但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极少,要及时增服浓缩鱼肝油。
人工喂养时,更要注意及早增服鱼肝油。
服用时要遵医嘱,不能认为鱼肝油是补品,多多益善。
过多服用可致维生素D中毒。
在缺少维生素D时,补充钙剂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