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几国际基金重点项目指南PPT课件

环境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几国际基金重点项目指南PPT课件


◆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王仰 麟(北京大学,180万)
王仰麟 男,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89.10 至1992.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博士生
1986.9 至1989.8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硕士生
1980.9 至 1984.6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本科生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及对地下水的影响(B07)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 对地下水的影响,朱东强(南京大学,200万) 朱东强
博士 (环境化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硕士 (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学士 (环境化学),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科研工作经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 委员
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 学科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有
机废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学科领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为:微生物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制氢理论与技术;生物脱硫理论
与技术;微生物絮凝剂;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区
◆复合污染及生态毒理机制(B07)
2005.10─: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004.06─2005.06: 环境化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 2002.02─2004.05: 环境化学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康州农业研究所(The Connecticut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2003.01─2004.05: 环境科学兼职教授,美国圣心大学(Sacred Heart University)。 1998.08─2001.12: 环境化学助研,美. 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3 University)环境工程系及地理系。
◆城市水循环过程中水质转化和安全保障技术的基 础研究(E0804) 城市水循环过程中污染物转化规律与安全保障基础 研究,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190万)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
国际水质学会(IAWQ) 会员
美国水环境协会(WEF) 会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 委员
1994.7至现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讲师、副教授
1992.7至1994.6 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博士后
1984.7至1986.8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助教
.
5
2007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环境过程及构效关系(B07)
用量子化学、分子模拟和实验室研究探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典型过程 和活性—结构关系。
域生态修复技术等。
.
1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行为、界面反应及健康效应 大气中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界面过程及 健康效应,唐孝炎(北京大学,180万)
唐孝炎,1932年生,江苏太仓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9年1月至 1960年5月,曾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1985年9月至1986年 10月,先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和美国国 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任客座研究员。 唐孝炎 教授曾任国际纯碎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大气化学委员会的中国国家 代表,1987年8月在IUPAC大会上,被选为大气化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员会的衔称委员(类似常务委 员)。
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教授,环境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学 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及大气污染专业 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杂志和《环境化学》杂志副主编,《环境科学学报 编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 唐孝炎教授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 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化学和酸雨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 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 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主持编写了“中国消耗 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报送联合国。曾多次获奖2 ,包括 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毒害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和区域风险: 典型污染地区溴代阻燃剂(BFRs)的环境行为及其在食物链 中的传递与累积 麦碧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45 万)
麦碧娴研究员,1965年7月生,硕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外SCI文章40余篇)。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食物链传递与累积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10 多项。在珠江三角洲水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来源、输入途径、污染 历史及生物富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微量有机污染物定量分析过 程中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QA/QC)体系,使实验室的分析方法及数据与国际接 轨,为研究结果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奠定了基础;在国内最先开展POPs高风 险区的研究,发现了珠江三角洲二个高风险水下沉积区,深入研究了高污染沉积 区的形成及活化机制;系统研究了珠三角水体环境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 环芳烃和多溴联苯醚等典型POPs的空间分布、来源及迁移规律,深入探讨POPs 污染历史、趋势、沉积演化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课题组在国内率 先开展环境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溴代阻燃剂污染的研究工作。近期研究重 点:(1) 珠江口河口海岸带POP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典型污染地区溴代4 阻燃 剂(BFRs)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累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