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片区巧家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序言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现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中央作出了把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这一决策和部署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为巧家县实现扶贫开发新突破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巧家县地处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片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紧紧把握我国扶贫攻坚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和战略高度着眼,编制好巧家县扶贫攻坚规划,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对于实现巧家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探索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 [2011]10号)、《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发重要桥头的意见》、《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巧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重要文件,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扶贫攻坚新思路,从巧家县的特点出发,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把发挥巧家比较优势与跨省协作结合起来,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发动群众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明确巧家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巧家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基本情况(一)规划范围巧家县规划区域内共有16个乡镇,179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573939人,其中:农业人口546129人,非农业人口27810人,男312076人,女261863。
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分布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6318人。
(二) 自然条件巧家县境东北与云南省昭通市的鲁甸县隔牛栏江相望;西北沿金沙江与四川省的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四县毗邻;东南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和曲靖市的会泽县接壤。
巧家是滇东北入川的重要通道,县城所在地巨型白鹤滩镇,县城距昆明市257公里;距西昌市165公里。
巧家县处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两江怀抱的河谷热区,热区资源是全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中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山是滇东北最高峰,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517米,气候属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气候类型。
金沙江、牛栏江和药山形成了两江夹一山壮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
巧家县境内有金沙江、牛栏江、马树河、荞麦地河、以礼河、文家河、段家河等众多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0141公顷,是川滇黔交界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县域内森林覆盖率为27.9%。
巧家县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热区资源和生物资源,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较好。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是继长江三峡和溪洛渡之后我国又一巨型水电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1404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通道的骨干电站,加之牛栏江各梯级电站以及境内河流近90万千瓦中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使巧家县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县内具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铅锌矿居首,还有铁、铜、银、砂金、稀土等金属矿,煤、石膏等非金属矿的储量也很大,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巧家县生物资源、热区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和景观多姿多彩,花卉药物异彩纷呈,珍稀生物较为丰富。
尤其是许多珍稀生物和动物是巧家所特有的,如特有药物雪茶、贝母、大草乌、天刷子等;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光叶珙桐、水青树、领春木、天麻、川八角莲等;珍稀濒危动物如金钱豹、云豹、猕猴、黑熊、斑羚等。
在农业开发、工业开发、休闲旅游开发方面具有深厚的潜力。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艰苦努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2%。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072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7 倍和3.9 倍。
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进展,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1年的52.4:17.4:30.2调整为38.73:27.42:33.85。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GDP达到5207元,比2001年的1443元增长了3.6倍。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省道、县道、乡道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格局,东川-巧家二级公路、昭巧二级公路以及规划建设的和金沙江沿江二级公路,牛栏江沿江二级公路及丽攀铁路形成对外大通道的基础。
2、社会事业全县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进步,对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切实解决了一批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一是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两免一补”全面推行,有效保障了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师资队伍建设逐年加强,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5年的10.55‰降到2010年的5.67‰,人口出生率从2005年的16.52‰降到2010年的12.49‰,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三是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明显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疾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04%,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解决。
四是民生事业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推行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职工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五是扶贫开发取得较好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大幅减少,9488户贫困农户告别了住岩洞、窝棚、杈杈房和茅草房的历史,民族村和贫困村通电、通水、通路等问题和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有新的发展,全县消防、统计、地震、气象、民宗、监察、审计、档案、方志、药监、技术监督、邮政通讯、工商、保险、妇儿、老年以及残联等部门得到发展。
3、民族文化巧家开发史悠久,居住着汉、彝、苗、回等16个民族,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形成了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俗文化、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45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46.37%。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82347人,贫困发生率15.08%,比全国高11.28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巧家县共确定170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4. 97%,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2、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
交通道路硬化率低,现有234公里公路,仅有二级公路57公里,三级公路22.3公里,其余97%均为四级以下土路。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化程度仅为23.4%,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3、产业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完善(三级市场、交易条件、批发市场、仓储、物流服务)。
巧家县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中农业特征较为突出,呈现较低农业生产力基础上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占比例较小的矛盾,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8.73:27.42:33.85,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比例偏低;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较大;工业发展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为主,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三级市场体系不完善、交易条件差、批发市场建设滞后,仓储、物流服务较为落后。
4.社会发展滞后,特殊问题突出。
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短缺,巧家县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较突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水平仍然不高;深度贫困、农村医疗、就业、城镇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保障覆盖能力不足,社会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抵御能力相对较弱,防震减灾,安全生产等形势依然严峻。
5.生态脆弱,土地承载力低。
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1.24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1.85%。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6、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较重。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难以有效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致使城镇化推进速度不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慢,县城与农村发展的差距较大,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12207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745元。
(五)发展机遇巧家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虽然面对着发展基础差、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等各种困难的挑战,但却面临着大好的历史机遇。
1、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一轮扶贫攻坚已明确将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为巧家县整合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2、我国根据对外开放新格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把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使云南成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巧家县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是连接西南内陆的重要节点,云南桥头堡建设将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