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
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
——梁启超
在上大学前,我对李鸿章的了解,仅仅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
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
通过这两天读《李鸿章传》之后,我知道李鸿章是个极富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读懂李鸿章。
《李鸿章传》全书文言文共6万多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指出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
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让人们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则是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活动,第三部分为结论,将李鸿章与中外重要历史人物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第一部分也就是绪论中,作者表明了对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并对进进行了解释。
“吾敬李鸿章之才。
”是因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吾悲李鸿章之遇。
”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及时代背景。
李鸿章当时为清政府负责对外事务的重要人物,中法之间条约的签署,为李鸿章管理外交事务提供了契机。
一直到《辛丑条约》的签署。
但李鸿章在位期间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就国人看来,都是卖国的,从而落得了卖国贼的名声。
但作者认为主要责任并不在李鸿章,并且认为议论者的才能也许不如李鸿章,“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作者认为李鸿章不学无术。
所以“惜李之才。
”作者眼中的“不学无术”与我们所说的不学无术,并不是一个意思。
作者眼中的“不学无术”是指李鸿章的思想观念落后。
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作者对李鸿章的历史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介绍,得出李鸿章在中国历史的位置,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先摆出结论,然后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对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对李鸿章所生活的中国及世界形势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形势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第三章作者介绍了发迹之前的李鸿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要能够经受的起磨难,要再磨难中积累经验,更不要抱怨社会。
作者将李鸿章的一生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军事上,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而之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也是因为他的军事用在了对国内人民的镇压,而不是用之于入侵的列强。
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
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二是在洋务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师永刚、张凡所著的《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统计,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共开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六十一个第一。
第三是在外交上,李鸿章晚年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周旋,最大限度上维护国家利益,但是“弱国无外交”,李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梁启超主要介绍的是李鸿章在军事上和洋务上的活动。
从第七章开始,主要开始介绍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李的活动也开始遭到了相当部分后人的否定。
被后人骂为卖国贼。
其实这对李鸿章是不公平,李鸿章也想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奈何国家实力落后,非李一人可以改变。
所以作者在第六章篇末写到:“自此章以后,李鸿章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
”
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作者将李鸿章与中外历史人物相比较,得出结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并认为当朝之大臣,无人能与李鸿章相比也。
李鸿章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千年未遇之变局时代。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许多怀有民族大义者失败的缩影。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
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这是因为李鸿章不知道
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当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千年的变局,仔细重新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今天的人民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尤其是梁启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当今中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上要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替代。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实事求是,走好每一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