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诸葛亮的对联目录诸葛武侯祠对联........................................................................................................ 1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 1赞诸葛亮联解............................................................................................................ 3勉县武侯祠联解........................................................................................................ 5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7成都武侯祠联解........................................................................................................ 7诸葛亮《前出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乘木牛流马持连弩驱吐火木兽创八阵服三国演义群将逍遥子踏凌波微步游北冥于天山折梅摆珍珑会天龙八部众生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1/12——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题成都五侯祠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题成都武侯祠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题山东恒台三贤祠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题湖北襄樊古隆中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题四川成都武侯祠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武侯祠通用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题山东临沂五贤祠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题安徽祁门关帝庙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2/12赞诸葛亮联解勉县定军山武侯墓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3/12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
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
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
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生为兴刘尊汉室;4/12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
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
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
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勉县武侯祠联解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日月高悬处师表;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此地始终关大汉;5/12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
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
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