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20份,含答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20份,含答案)

第1课小石城山记当帝王将相浓缩成墨迹,干瘪地居于书橱一隅;当金碧辉煌化为砾土,卑微地栖居于人们脚下;唯有你——柳宗元,无论命运起伏跌宕,生活悲喜无常,你的文字,依旧是那么鲜艳明亮。

跨越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经久不衰。

宦海浮沉,你独具慧眼,你的笔尖沧桑之感,怜惜之情。

第一次与小石城相遇,你便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幽思。

小石城幽美却偏僻荒凉,你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

有时,人与自然总是那么容易相融,心心相通。

人在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跟随着柳宗元的贬官之旅,去荒蛮远僻的永州,领略小石城的山行埤堄,水生动然;去荒蛮远僻的永州,感受失意者柳宗元的不戚贫贱,宠辱不惊。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游记系列有《永州八记》,它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在作品中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背景资料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变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到达永州后,为排遣胸中郁闷,他多数时间游山玩水,探幽访奇。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首,共写了八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即812年。

本文与作者同年游袁家渴、石渠、石涧所作三记合为《永州八记》的后四记。

本文虽写景,但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永州后游山玩水时触景生情的感慨。

三、文体知识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

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笺,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

文白对照自西山道口 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自:从。

西山:在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属西山。

径:一直。

逾:越过。

下:向下、往下走。

其 一西 出, 寻 之 无 所 得;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另一条稍向北折向东,不 过四十 丈,土 断 而 川 分,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 积 石横当其垠。

有堆积的山石横挡在路边。

⎣⎢⎡其:复指前面“二道”。

少:稍。

断:断裂。

积:堆积、累积。

⎦⎥⎤当(dān ɡ):阻挡。

垠(yín ):边,界。

其 上 为 睥睨、 梁之形,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其 旁 出 堡坞,有 若 门 焉。

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女墙。

梁:栋梁。

堡坞:土堡。

若:像。

焉:语气助词。

窥 之往里看去一片正黑,投 以 小石, 洞然 有 水声,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这里就是“看”。

以:拿。

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其 响 那声音十分之 激越,良 久 乃 已。

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良久:很久。

乃:才。

已:停止。

环 之 环绕而行可 上, 望 甚远, 无 土壤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而 生嘉树 美箭, 益 奇 而 坚, 其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疏 数偃仰, 类 智者所施设也。

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像有智慧的人精心布置的。

⎣⎢⎡环:盘旋攀登。

嘉树 美箭:美好的树木与箭竹。

箭,箭竹。

益:更加、格外。

其:那些,指代山石。

数(cù):密集。

偃(yǎn ):俯,倒⎦⎥⎤卧。

类:像。

施设:陈列、布置。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及 是, 愈 以为 诚有。

到了这里,便越发认为真的存在。

⎣⎢⎡ 疑:怀疑。

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愈:越、更加。

以为:认为。

诚:真的。

又 怪 其不为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之中州, 而列是 夷 狄, 更 千百年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不得 一售 其伎,是 固劳 而 无用。

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 列:陈列,放置。

夷狄:指偏远的永州。

更(ɡēn ɡ):经历。

售:指得到赏识。

伎: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学⎦⎥⎤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固:真是。

用:功用。

神 者傥 不宜 如是,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则其果 无乎?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 傥:倘,或者。

宜:应该。

果:结果。

别说译作果真,“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或 曰:“以慰夫 贤有人说:“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而辱于此者。

”屈贬来永州的贤者。

”⎣⎢⎡⎦⎥⎤以:用、拿。

慰:安慰。

辱:屈辱,贬谪。

或 曰:有人说:“其 气之 灵,不为 伟人, 而 独为“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是 物, 故楚之南少人 而 多石。

” 是二者,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余未信之。

说法,我都不相信。

⎣⎢⎡气: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写作密码——景美情雅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但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他能成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主要是他手中的密码——景美情雅。

柳宗元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他笔下的小石城山怎一个“奇”字了得,写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深窈的山洞“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石的分布“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些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景不只是为眼睛存在,更是心灵的归宿。

当无边无际的愁思愁情缠绕着作者,他希望到山水中去寻求一乐,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然而看到美丽的山,清凌凌的水,又会自然引发自己的伤痛。

表现在诗文中,闲适中有寂寞,恬静中有孤独,平和中有悲伤。

柳宗元不是纯客观地为欣赏山水而去描绘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际和满腔愤激之情融化到山水中去,使山水人格化、个性化,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雕细刻,流露出牢骚不平,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

他对小石城山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为之叫屈,亦为自己叫屈,用曲笔表达了因身遭贬逐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流露出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类文品悟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

”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

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

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

”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

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

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

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

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

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

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

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

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

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

正如王开岭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

”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

感悟自然,生命接受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进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

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

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读后小悟:1.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词赏析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问题小思:2.“风惊夜来雨”中的“惊”构思奇特,与杜甫的“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击文本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运用示例“造物者”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柳宗元告诉我们,他是不相信造物者这一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