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课件
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首先,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然后资本主义慢慢壮大,直 到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上层建筑也就是封建体制彻底不能满足而且已经 严重阻碍了迅猛发展的资产阶级产业的发展,矛 盾已经无法调和,然后从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封 建势力被暴力或者和平的方式赶下了历史的舞台。 这是最符合我引用的经典的学说的演变历史。即: 并不是先出现资本主义的法律法规等等上层建筑 的东西,而是先有了自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 为了适应这个经济,才慢慢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 法律法规。
【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
有个热衷于拍马的宋国人弄到了一块未经雕琢 的浑玉,来献给子罕。子罕不要。那个人说: “这是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的君子做器具, 那些贪财受贿的小人可不配用。”子罕说:“你 把这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当作 宝贝。”
思考:上则寓言 反映了什么道理?
观点一:翻开历史,是一部帝王将相的 历史。 观点二:还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有 “天命”、“神意”决定的,认为世界 上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推动历史的 发展,谁也无法控制左右。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公有制
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 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
大公无私、为人民服 务、集体主义等意识
这个表格说明了什么道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材料分析
A、封建社会,商业被贬为“四民之末”;资本主 义社会,商业被奉为人身的“循环系统”;社会 主义社会,广大群众认为“无商不活”。 B、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是“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在买方市场情况 下,我们主张扩大内需,提倡“花明天的钱圆今 天的梦”的信贷消费观。 问: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穷人与富人 从前,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穷人说: “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 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 富人万万没料到,一场大火把他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 千名奴仆也各奔东西。一夜间,富人沦为乞丐。 盛夏时节,暑气逼人,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 讨口水喝。穷人端着一大碗清凉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 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望着穷人,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 碗水。”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生产关系发展历程
•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 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类历史上从 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的、奴隶制的、 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 产关系。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于
生产关系
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 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 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 配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 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 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 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 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实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经济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与 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地主阶级的专政和地主阶级的意识 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就产生了以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 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决 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 统治,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 态,最主要的是建立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法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 学发展观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当代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 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又一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 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 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 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 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的原则。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上层建筑
•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 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
•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 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 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
人类社会
辨证唯物主义的社会 历史观: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 的反作用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社会存在
氏族公有制 奴隶主占有制 地主占有制
社会意识
朴素的公有观念、平等观 念、原始宗教、道德观念 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天 命论等意识 等级制、终身制、世袭制、 专制独裁制观念
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概念
• 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 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 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 界的关系
•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好 的生活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动力
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
生产者
生产资料
生产对象
生产者:就是明确劳动目的、 知道劳动内容及方式方法的劳 动者; 生产对象:“包括用于生产的 自然物、原材料等”;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 动力系统、运输系统、信息传 递系统和劳动场所等”。
见 再
受教育——法律赋 予的权利和义务
里 的 士 教根与 多 育源其 德 的。不 根 受 是 教 苦柏育 的拉, ,图不 但 如 其 不 果 生 实 , 是 因 甜 为 的 无 。 知 是 不 亚 幸 ——
——
满江红
岳飞
思考:
1、这首词表达了岳飞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他为什么对敌人如此仇恨?
怒发冲冠,凭阑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 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经济基础
和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 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 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 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 作用,取决于( D )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
2.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 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
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 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去变化生产关 系,让生产关系时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两次科技革命 及的形成其结果》谈 谈你对二者之间关系 的认识?
怎 么 做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 况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 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 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 础。
社会存在
和
社会意识
作者:刘文莎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它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自 然条件的总和。如,一个国家的国土大小,气候、地形、 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 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 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是“人口因素”,它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 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 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三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