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196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8.16【实施日期】2011.08.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196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八月十六日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快发展高原现代林业,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为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依据《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青海林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十二五”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的总体要求,制订《青海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建设任务等。

本规划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十二五”时期青海林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林业由传统林业向高原现代林业发展、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转变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央首次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

青海省首次召开省委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

“十一五”时期,青海林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务林人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林业建设依靠项目带动和改革推进,在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与林权改革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主要成就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成就突出,生态功能得以提升“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林业职工的共同努力,全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已呈现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面协调推进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1.着力保护和构建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一是以流域管理的思想,按照“南封、北育、西治、东造”、构建“一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6.90万hm2,其中人工造林18.34万hm2、封山育林38.56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5.23%,比2005年增加0.8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5.07%的目标,活立木总蓄积4589万m3;二是通过签订管护责任书、完善奖惩制度,全省198.3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306.74万hm2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三是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359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7009万株;四是城乡绿化进程不断推进,组织开展了西宁市、格尔木市创建绿化模范城市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完成了150个村的绿化工作,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2.着力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部门坚持以林业重点工程带动防沙治沙工作,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重点公益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等防沙治沙力度,使我省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步走向了整体治理、快速推进的道路。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5.27万hm2,其中人工造林种草6.12万hm2,封山(沙)育林8.80万hm2,工程治沙0.35万hm2,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个世纪末年均扩展31.6万hm2,到现在年均减少1.1万hm2,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3.着力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一是湿地类型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现已建三江源、青海湖、隆宝3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可鲁克湖-托素湖2处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继青海湖保护区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湿地也列入了《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二是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主攻方向,实施了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隆宝、可鲁克湖-托素湖等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三是加强湿地保护项目前期申报工作。

完成了《青海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年)》,编制了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西宁、黑河源、大通县宝库河流域、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等6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国家立项批复。

4.着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一是以维持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突出就地保护,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实施了孟达、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二是开展了全省自然保护区调研工作、麝类资源专项调查、普氏原羚分布区野外通道和饮水点建设工程、青海高原水鸟繁殖群调查工作;三是建设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立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6处、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29处,提高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水平;四是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在青海湖和通天河流域启动实施了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协议保护项目,探索和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制和机制。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成就突出,兴林富民取得实效1.两大基地建设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柴达木盆地种植枸杞0.67万hm2,可采果面积0.4万hm2;在东部地区营造人工沙棘林8.67万hm2。

依托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康普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工利用枸杞果和沙棘果资源,年加工产值近3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实现了我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双赢。

2.生态旅游成为林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积极推进资源转化战略,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要求,不断挖掘林业在旅游方面的潜力,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带动农牧民增收。

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并已建成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8处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湿地考察旅游和自然保护区旅游等生态旅游已发展成为我省林业的主导产业。

3.为民办实事取得实效结合林业重点工程,投资1.96亿元用于新农村生态建设,在农村绿化、帮助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林业为民办实事办成一项得民心的工程。

同时,立足实际,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如帮助湟中县岗岔村建立了50亩沙棘育苗基地,每亩收入可达1.5万元,年人均收入与其它村相比,净增收1376元。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成就突出,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强化1.生态宣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荒漠化日”、“国际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把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提升人们关注林业、支持林业、参与林业的热情。

2.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向奥运会组委会捐赠5万枝唐菖蒲鲜切花,为奥运会增姿添彩,对宣传青海、推出青海花卉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支撑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林业发展环境得以优化1.林业投入大幅增加坚持资金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林业建设资金显著增加,为林业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总投资达51.5亿元,比“十五”期间(29.5亿元)增长74.5%。

同时在资金使用中,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范运行程序,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2.依法治林进程加快,资源保护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实施〈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环保法〉实施办法》、《禁伐令》、《禁牧令》、《禁采令》等法规制度,同时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林业法规。

紧紧围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严打整治和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十一五”以来,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1.16万次,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26万人(次),有力地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取得了连续24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积69.8万hm2,重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严格审核征占用林地项目,严格采伐限额管理。

3.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林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东部地区开展了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重点开展了以推广杨柳深栽造林和工程治沙为中心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完成了4项国家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和31项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邀请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美国等外籍专家开展小蠹虫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

这些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4.林业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通过开展“作风年建设”、“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争先创优”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四型”机关建设,提高了队伍素质。

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建立了一支作风优、工作实、能力强的林业工作队伍。

五、国家支持林业政策实现重大突破1.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截至目前,中央已将我省306.74万hm2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

同时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制定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将国家级公益林的集体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