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良足法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陈德华陈桦刘宝顺.戈佩贞(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z福建调查总队;武夷山幔亭岩茶研究所;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据史料记载,最早发现水仙茶树品种是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水仙原产于建阳小湖乡大湖村,无从考证何时辗转来到武夷.因武夷山环境优美,移居后的水仙非但没有落到”桔逾淮而化枳”的悲局,反而更能发挥其天赋,胜过乃祖乃宗;由于武夷的阳光,水分,岩石,空气等无一不缺的优质资源,水仙良好的种质基因,配以精湛的制茶工艺,引发出武夷水仙的馥郁香气和醇厚滋味,长期享有”岩骨花香”的美誉,为乌龙茶中的佼佼者.提起武夷岩茶,当前最热乎的是大红袍或肉桂,关于水仙似乎已被人们遗忘在记忆之外,但只要懂得武夷茶史的人就会记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茶叶研究所》编印的丛刊,早有记载水仙为闽茶中的望族,占当时武夷茶树品种资源的大部分.据2007年武夷山市统计数字,武夷山茶树品种肉桂2.9万亩,水仙4.2万亩,二者占全部品种的70%左右.说明无论过去或现在,武夷水仙均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移居后的水仙茶能扎根于武夷并获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鉴于水仙的优质乌龙茶特性.它能适应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群众对武夷水仙长期所积累的生产经验.1武夷水仙优良品质的成因1.1武夷水仙具有优质乌龙茶的特征和特性水仙为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三倍体.成熟期植株高达2—3m.树姿半开展,分枝稀疏,主干明显.叶柄扁大,叶肉肥厚富腊质,叶缘平整,锯齿较深而均匀;主脉淡绿明显,侧脉整齐.花冠较大,子房多不同乌龙茶品种茶苗根冠比情况单位:a{鲜重)注:资料来源于福安农校《不同品种茶树扦插试验》(1987年)2011年第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毛,花柱3裂,开花少结实.一芽三叶的百芽重112.0g.育芽力较强,产量较高.适宜种植在温暖湿润,土壤深厚的园地.深沟定植,适当稀植,根系可深入土层1m以上,幼树及时定剪打顶促进分枝.水仙根系发达,扦插繁殖较其他乌龙茶品种发根率高,根冠比较大(见上表).水仙茶苗定植后,根系伸育迅速,分布范围超过地上部分,因而栽培必须考虑根的营养条件.武夷山当地茶农对水仙茶养根采取的措施,如植茶前深耕土壤,施足基肥,适当稀植,夏季茶适当少采合理留养以及茶园客土施用有机肥等.据测定水仙中开面3叶梢,干样分析内含物质含量(占干物质含量的%)分别是:茶多酚22.67%,儿茶素总量141.71m~g,氨基酸2.33%,水浸出物38.59%.说明水仙富含适制乌龙茶的生化特性.群众对水仙茶生产上的评价是好采,好制,适制性高.所制出的乌龙茶条索肥壮,色泽乌绿润,香气优雅恰如兰花,滋味醇厚,回味甘爽,耐冲泡.专家对武夷水仙的评价是”不倒的良种”,具有“醇莫过于水仙”的说法.在岩区其品质特征是”岩韵”明显.作为商品茶的拼配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故消费市场一直看好.l_2武夷山的优良生态环境武夷山乃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650m,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武夷山核心区内群山环抱,重峦叠障,年平均气温18~{2~18.5~C,相对湿度约80%,年降雨量大于2000mm.水仙茶树生长在岩谷峻崖和幽涧流泉之间,林木常年葱郁,云雾缭绕,太阳直接照射少,多漫射光.构成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相互协调的自然环境.尤其在漫射光照射下产生较多叶绿素B,它能有效地利用漫射光中的兰紫光形成多种氨基酸,提高茶叶含氮化合物的芳香物质含量,孕育出武夷水仙的独特韵味和香气.除上述土地条件外,地质土壤也适宜于茶.明代万历徐勃《茶考》中记载”武夷山中土气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武夷山地属”丹霞地形”,由沙砾岩凝结而成,pH值5—6.茶园土壤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一之源”所述:”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烂石”和”砾壤”即髑2011年第3期指风化较完全的土壤,砾壤则指砂砾土.也说明武夷山土系烂石及砾壤或砂砾土,为陆羽《茶经》是中所说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烂石和砾壤经过风化,与当地植被的多种植物形成的有机质使表土腐植层数较丰厚.这些都为茶树提供了多种钾,锌,硒等矿物营养元素,上述适宜的地质土壤造就了武夷水仙岩茶的优异品质.2武夷水仙茶生产技术探讨2.1田间生产技术2.1.1茶园建立武夷山茶园有梯式茶园,斜坡茶园,平地茶园及特殊的盆式茶园之分.其中以梯园和坡园为多数.武夷山景区内多石砌阶梯式茶园,如水濂洞,马头岩等地的梯园呈长方形或半圆形,自山麓至山岭多达数十层,景观奇特也有少数丛式栽植在岩石隙缝中的盆式茶园.景区外较多坡园和平地茶园.种植方式有丛式和条式两种.过去多丛式现代以条式居多,沿横坡等高线开沟条栽,适当密植,表土回沟.无论丛式或条式,按照武夷水仙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特点,认为水仙种植均宜适当稀植.武夷茶区有单株(丛)老丛水仙能采鲜叶5kg的,在特殊情况下是以大穴(1.2m×1.2m深翻)稀植,行株距为3—3.3m,以集中肥力,保证顺利成长,从提高单株(丛)的产量以达到较高亩产,此实例可供探索模仿.建园的技术要点,设置直沟排水,横沟蓄水,横坡等高种植,表土回沟,种植前土壤深耕,10度以上山坡应构筑梯级,梯埂要求坚实牢固,须外高内低,使有利土肥水的保持.2.1.2深沟多株定植深沟多株定植是武夷茶区对水仙茶苗栽植的一种传统方法:在定植范围内挖穴深40—50em, 每穴放茶苗水仙茶苗3—5株,多则6—7株,株株分开,填土踩紧,上盖土保留一浅沟,即离地面15—20em不盖土.这种做法一是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二是可降低水仙分枝高度,增加靠近地面树冠的分枝数量与提高早期产量. 三是有利于水仙根系深扎,保蓄水肥.2.13茶树修剪修剪包括定型修剪,轻剪,深剪和重剪.水仙种植后二年内可定剪3—4次,促进分枝提高发芽密度,结合反复打顶或剪穗以培养树形骨架.采摘期茶树每年春后轻修剪,7—8龄开始适度深修剪,以后轻剪与深度秽足剪交替进行,有利控制茶株徒长,维护树势,推迟衰老,延长优质年限.必须提出上述修剪措施是需要在合理水肥等条件配合下,培养丰产型水仙树冠所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当水仙栽培一定年份茶树开始出现结节枝,显出衰老状态时,就进行重修剪,剪去结节枝层以促进不定芽的发生,以复壮树势.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并非越古越好.茶树的青壮年时期,即生物学年龄时期,在肥管正常情况下约20—3O年,是属于最佳经济年限;越此最佳经济年限,茶叶的品质成份如水分,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等大幅下降,故对于大宗水仙茶树,凡属于上述情况,都应一概给予重修剪复壮,因为复壮后茶叶内含成分有所回升,能改善水仙茶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2.1.4耕作施肥水仙茶苗定植时表土回沟,无基肥(也有施放基肥).开采前不施肥,开采后补施基肥.传统武夷耕作法,每年除草浅耕3次,分别在3,6,9月份进行.目前部分产区仍在沿用.以往武夷山每2年结合”秋挖”,填上一次”客土”,即填上周围肥土或新土,加厚耕作层,提高肥力,并为茶树提供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增进茶叶品质.这”客土”法起源于武夷山,群众也认为”客土”法所起作用有时是施肥所不能代替的.但”客土”法极不利于山地水土保持,故目前基本已不采用.改为隔年秋季深耕,每年农历9月间施用有机肥,一般亩施菜仔饼200 —300kg(或有加施灰肥,磷肥和复合肥).当地不施单体氮肥,因为氮肥引起水仙新梢生长迅速,且叶绿素含量增加,不利做青,影响品质.2.1.5病虫害防治武夷茶区近些年来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茶丽纹蟓甲,茶芽粗腿蟓甲,茶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小绿叶蝉,螨类及茶饼病,茶网饼病等.防治上尽量不喷药,具体做法:1)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如适时采摘,修剪,合理施肥,除草翻耕土壤以松土灭虫.2)以生物防治为中心:培养天敌制约病虫害,充分发挥害虫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近年武夷茶农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树木,如桂花,梅,枇杷,梨,蔷薇等;这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既可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也充实武夷水仙等茶树的植被生态,并美化了景区环境.3)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应用锐劲特,天王星防治茶丽纹蟓甲,茶黑毒蛾等.但必须掌握防治适期,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用药. 2.2武夷水仙茶的加工工艺2.2.1采摘驻芽形成时采2—4叶,大生产情况下前期适当早采小开面,中期大采中开面,后期少量采摘大开面.晴天采摘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5时.对土质较瘦,向阳及老丛水仙茶园宜先采.2.2.2晒青(萎凋)晒青方式有多样,通常应用日光萎凋或萎凋槽萎凋,也有用自动烘干机,综合摇青机进行的.日光萎凋,应避免中午强光,以均匀薄摊为原则,多用谷蘼,白棉布,纱网直接铺在地面上晒青,气温以不超过42~C为好,历时约15rain~30rain,因水仙叶大肥厚,宜采取两晒两凉,具体时间以看青看天情况而定.大多根据叶态萎软,手持叶梢芽二叶失去光泽,略呈下垂,青气减退,清香呈现为准.水仙品种当晒青适度时所散发出的清香往往因不同产地,树龄和不同采摘标准而有不同.晒青程度宁轻勿过,晒青的减重率控制在10%~12%.萎凋槽萎凋,风温控制也相同于日光萎凋,摊叶厚度15em~18em,期间翻拌2—3次,时间1.5h~2h左右.2.2.3做青(摇青,静置及鼓风)做青是水仙岩茶决定品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青间要求空气流通,温度24℃26~C,相对湿度60%左右.青间面积较宽敞便于操作.有条件的可安装排气扇,吸湿机或空调.无论传统式做青或做青机做青,都要遵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武夷传统原则和水仙品种的特点,掌握多次摇青(一般7—8次).总的掌握重晒轻摇,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多摇少做,老茶快做,嫩茶慢做的原则.每次摇青次数由少到多依次递增;摊叶厚度依次拼筛加厚,使香气缓慢而充分地发展,每二次摇青之间静置的时间也先短后长,具体时间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综合观察;用手摸:叶片是否柔软,呈现”萎凋”“还阳”软硬交替过程.用鼻闻:做青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香气的出现,每2011年第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次摇青前后香气变化程度,具体操作者应记住每一次香气的特色,从水仙晒青时发出的清香转变为熟香,似有花香出现为适度.用眼看:叶片的形状变化出现龟背状特征,叶片色泽起变化呈黄绿色,叶缘出现红边.水仙茶做青时间约需8h~12h.2.2.4杀青做青结束即投入杀青,要求最后一次摇青后40min内进行杀青,不宜堆放过久以免叶堆发热引起发酵过度.锅底温度手炒220~C,机炒260~C~280~C为适度. 杀青目的使做青叶停止发酵并失去一部分水分,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团.杀青过程掌握适度,切忌投叶量过多,时间过长和不均匀现象,一般历时3min~6min.2.2.5揉捻鉴于水仙新梢较肥大,采摘一般成熟度偏高的特点,杀青后宜掌握趁热揉捻,揉捻过程中边揉边加压,但须加压适度避免断碎或松散.笔者对于采摘后期嫩度偏高的水仙茶,建议参照闽南乌龙茶制法,适当采用一次包揉,通过包揉改进水仙外形又不失岩茶风格.2.2.6烘干烘干分毛火,拣梗(传统上是毛火后拣梗,目前因加工量增加,经常略此过程)和足火三个步骤.毛火温度约130~C~150~C.足火温度约90~C.烘焙至茶叶含水量约6%~7%时,即制成毛茶.2.2-7精制精制分审评归堆和复火(炖火)二个步骤.审评归堆的基本原则:以内质为主,外形为辅.水仙毛茶由于各种原因,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诸如不同地域,土质,植被,树龄,采摘标准,肥培管理等的差异,造成毛茶风格不一致.目前多看重特殊香气,高山韵味和生态气息的水仙岩茶.如对一些具有兰花香,高山韵,粽叶香,青苔味等的茶叶都另行归堆加工处理.烘焙原则:对于上述另行归堆的高档水仙一般火温控制在120~C左右,以保持茶叶香味本色为度.中档品质的水仙由于叶质较厚,以中火为好,温度掌握130~C140 ℃使保持滋味浓厚.一般的水仙为使其呈现岩茶的焦糖香特色须焙足焙透,温度150~C~160~C左右.上述无论是哪种火候都必须焙至足干,含水量控制在5%以下,使水仙岩茶达到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和不寒,存久不坏的境地.2011年第3期3武夷水仙茶的现状和建议从当前武夷山的武夷水仙的现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3.1武夷水仙有正岩,半岩,洲茶或岩区(内山)与外山之分,实际上是根据产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壤理化特性而划分,不同产区的水仙茶风格不一致,品质有差异,在市场上茶价相差悬殊,说明影响岩茶品质的重要因素是土壤.随着科技进步,现在已有学者提出”武夷岩茶无边界”的理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途径寻求解决,也就是通过检测茶园土壤养分,然后配制相应的养分(包括土壤矿物质营养成分)作肥料施用.认为这一技术的探索和实施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武夷岩茶水仙茶的品质有着积极意义.3.2武夷山号称”品种王国”,本地种和外地种又加上从本地奇良种中选育的名丛,名目繁多,主要是早生种有黄旦,丹桂,八仙茶,金观音,黄观音等.中生种有梅占,毛蟹,佛手,北斗等.晚生种有大红袍,水仙,肉桂,白芽奇兰等.目前水仙,肉桂,大红袍占武夷山全部茶树品种的绝大部分,尤以水仙的量为大,但上述三者的发芽期相互交叉,并不一致,在当地气候下,水仙发芽最早,肉桂其次,大红袍最迟,一般当水仙采摘将结束时开始采摘肉桂,最后采制大红袍,故晚生种面积偏大的矛盾不突出.也鉴于当地重视春茶,因为春茶主要由越冬芽发育而成,晚生种发芽迟缓,在树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效物质成分,故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同样是春茶,晚生种比早,中生种的春茶更具品质优势.这也是当地群众较热衷于种植水仙等晚生种的原因.当然,为了克服洪峰和保持岩茶产品风格的多样化,今后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品种内的协调搭配.3.3夕水仙品种育芽力较强,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立夏前二三天),夏茶(夏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冬片)在寒露后.武夷山各产区重视采摘春茶,夏秋茶较少量采摘,露茶不采.调查认为露茶不采养树是正确的,但为了充分利用武夷水仙品种的高产优势和适应当地地域气候条件,应该挖掘夏秋茶生产潜力,故水仙夏秋茶也应按中开面2—4叶武夷传统标准适时采摘.庭秽应法4对老丛水仙的解释和看法武夷山的水仙茶树有大宗水仙和老丛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园,老丛水仙指树龄达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气或有别于大宗水仙的”丛味”,这”丛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老丛水仙茶树原产地生态条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态,地域气候生态和植被生态),譬如位于慧苑岩,天心岩,水帘洞,马头岩,竹窠等地的老丛水仙,岩韵突出,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气,因其茶园分布于山间峡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终日直射光时间短,空间湿度大而稳定,茶树主要与巨石和松,杉,竹等为伴.另如武夷山樟树村的南乾,综合农场三分场的下东坡,星村的巨口枫林,曹墩, 黄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环山,水气充足,周围植被丰富,松,杉,樟,杨梅,梅,枇杷,桔类等多种树木和苔藓等野生植物,故这些产区的茶叶均附有植被的生态气息.这里特别要提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庄乡的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又有别于其他产区的老丛水仙,当地是一个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处有1300m),当地戏称其环境是”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意思山顶,山腰有众多野生树木,竹林茂密,山脚下水流潺潺, 终年云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故吴三地的地域气候植被生态环境是水仙茶树绝佳的栖息地,调查吴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质肥厚从不耕作施肥(近年才有施饼肥的),也从不整枝修剪,顺其自然生长,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树,高3m~4m,径粗20em左右,新梢节间长, 叶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仅搭梯而上采摘一季春茶.调查认为吴三地茶树因长期受特殊生态栽培条件的影响已发生某些变异,包括其树冠树貌和茶叶品质成分都有所变异,它正从栽培型茶树逐渐向野生型过渡,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调查认为对吴三地老丛水仙可称为在特殊生态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品种茶树.吴三地茶叶具有生态味和粽叶香,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产区老丛水仙的显着特征.如上述,在武夷山各产区所分布的老丛水仙虽然占水仙茶树品种的较小部分,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征是比大宗水仙优质.老丛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是由于悠悠岁月,茶树叶片气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灵气,特别当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芽叶气孑L有很很强吸附能力,使茶叶植被生态气息明显,如绿竹的竹叶香,苔藓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现桂花,梅花或别的野生树木的芳香气息,正如庄晚芳教授曾赞美洞庭茶果间作的碧螺春茶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为茶中的珍品”,这是同一机理.又老丛水仙的生态气息为什么会带给茶叶品质优化?这可以从茶叶内含物质来试行分析:即茶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茶树植株体内物质代谢和生化成分的含量变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的相对增加.茶多酚,儿茶素,纤维素等含量的相对减少;其中游离儿茶素减少幅度大而酯型儿茶素减少幅度小,故儿茶素的品质指数较高.以上内含成分的变化,使茶汤鲜爽,醇滑,香气较高,品质优化.调查认为目前对武夷山各产区内老丛水仙茶园所采取的生产技术措施基本合理,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如有关吴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态栽培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茶树品种,又当分别对待,具体还需因地因树制宜,灵活掌握.参考文献[1]陈德华郑友裕《世界遗产武夷山》海峡书局2010年[2]张天福戈佩贞郑乃辉陈哲思《福建乌龙茶》福建科技出版社l993年[3]陈桦《影响茶树鲜叶品质的田间因子》福建茶叶2003(3) [4问道》武夷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2010年6期[5]吴觉农《中国茶叶研究改进史》崇安茶叶研究所从刊第一卷1944年[6]王镇恒《茶树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7]戈佩贞陈桦《洞庭碧螺春史考及机理探讨》茶叶科学技术2005第3期[8]陈德华詹梓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岩茶生产》全国茶叶科技研讨会论文[9新合作》杂志编辑部《探索福建水仙茶的奥秘》新合作杂志社2011(1—2)[10]福安农校80级茶4,5班《闺北水仙栽培技术调查》茶叶科学技术1983(1)2011年第3期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