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7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实习7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回顾前面的内容)
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综合地层
柱状图、图切剖面图→地形特点(等高线、
水系、山峰等)→图的正文。
上述读图步骤简单地说,就是“先读图边注记, 再读图的正文”。 通过阅读图边注记,读者可以对正文内容有大致 了解,可以提高读图效率。 例如,如果在图例中看到花岗岩和正断层的图例, 就可以知道图内某个地方一定存在花岗岩和正断 层。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P1 18
P2
20
P3 21
T1
刘家沟 37
P3
P2 39 P1
A
59 51
58
P1 B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高台 P2
35
P3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七、描述地质图上的褶皱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描述褶皱:名称(地名+褶皱类型);地理
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
二、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
两个基本原则:(1) 地层沿某一方向重复,需要排除由于 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2) 同一地层的倾向相反或相对。
层序正常地层的产状符号
倒转地层的产状符号
42
长线表示地层走向, 短线表示倾向,
50
长线表示地层走向, 短线表示倾向,
数字表示倾角
数字表示倾角
P1 18
P2
A
地质图上地层产状的表示方法示意图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P1 18
P2
20
P3 21
T1
刘家沟 37
P3
P2 39 P1
A
59 51
58
P1 B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高台 P2
35
P3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四、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枢纽特点
两条基本原则:
(1)如果褶皱的转折端没有出露,两翼地质界线基本平行, 则褶皱枢纽近水平;
实习7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 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目的要求
1. 进一步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2. 认识褶皱构造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3. 掌握褶皱构造的描述内容; 4. 掌握褶皱转折端在剖面图上的画法; 5. 进一步巩固绘制图切地质剖面图的方
法。
主要内容
一、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二、在地质图上识别褶皱 三、在地质图上判断向斜与背斜 四、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枢纽特点 五、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轴面特点 六、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形成时代 七、描述地质图上的褶皱 八、绘制褶皱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九、作业
J1
72
700
48
T3
T2 800
田坝地形地质图 100m
48 C1
49 D3
1000
900 800
P1
C2
50
田坝 C1
50
48
900 D3
49 C2 C1
图例
51
J1 下侏罗统泥岩
T3 上三叠统泥岩 C1
T2 中三叠统粉砂岩
C2 P1 下二叠统灰岩
C2 B
C1
上石炭统泥岩 下石炭统粉砂岩
P1
T2
50
D3 上泥盆统砂岩
八、绘制褶皱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3. 绘制地形剖面线 4. 投影地质界线。 5. 整饰图件,完成
地质剖面图。
田坝地1形00地m质图
51 48 1000
A C1
T2
T3
49
C2 900 C1
D3 C2
C1
800
B
70
600 P1
C2
J1
72
48
700
800 T2
P1 50
50
田坝
P1
T2
C1
50
48
900
49 C2
D3
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 面图的方法示意图
A 海拔(m)
1000
123
900
800
700 600 C1 500
T3 J1
400 300
C2 P1 T2 120
200 70
田坝地形地质图上AB地质剖面图 田坝(投影)
T3
C1 C2 T2 P1 325 49
D3 100m
砂岩
T1
刘家沟 37
P3
P2 39 P1
A
59 51
58
P1 B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高台 P2
35
P3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六、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形成时代 褶皱形成于被褶皱的最新地层之后、覆盖褶 皱的最老地层之前。 在有生长地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生长 地层确定褶皱的时代。
T2
8
T1
蒋家湾
向南东倾斜。背斜在图区 东北部的蒋家湾一带被下 侏罗统近水平的地层角度 不整合覆盖。该背斜形成
28
J1
P3
38
高台
5
P2
于中三叠世之后、早侏罗 世之前。
P1
35
T1
34
30
T2
八、绘制褶皱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在褶皱发育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地质剖面图的方法与在倾
斜岩层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地质剖面图的方法类似,只是需
(2)如果褶皱的转折端出露,则枢纽一般是倾斜的。背斜
枢纽向转折端凸出方向倾伏,向斜枢纽的倾伏方向与转折
端突出方向相反。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情况下,上述两个
基本原则可能会出现一些特例。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P1 18
P2
20
P3 21
T1
刘家沟 37
59 51
58
高台地质图 1∶20000
T2
8
T1 28
要注意褶皱两翼和转折端的产状变化。
1. 读图。分析图区地形特征、地层组成、地层产状变化等
特点,为选择剖面线作准备。
2. 确定剖面线 确定剖面线时一般需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尽
可能垂直图区主要构造线;②尽可能多地切过图区主要地
层。确定剖面 线后,把剖面 线标记在地质 图上。
A C1 T3
70
600 C2 P1
高台
P3
P2
蒋家湾 J1 5
A
P3
P2 39 P1
P1
35
B
T1 34
30 T2
五、在地质图上判断褶皱轴面特点
两条基本原则:
(1)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基本相等,则轴面近直
立(倒转的等斜褶皱例外);
(2)如果褶皱两翼的倾角相差较大,则轴面倾向
与缓翼相同。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P1 18
P2
20
P3 21
刘家沟地质图 1∶20000
高台地质图 1∶20000
59
T2
8
20
51
T1
P3 21
T1
刘家沟 37
28
58
高台
P3
P2
P3
P2 39 P1
P1
35
B
T1 34
蒋家湾 J1 5
30 T2
三、在地质图上判断向斜与背斜
两条基本原则: (1)背斜从核部向两翼地层时代变新,向斜从核 部向两翼地层时代变老; (2)背斜两翼倾向相背,向斜两翼倾向相对。倒 转褶皱两翼的倾向相同。
成地层;两翼地层产状及转折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
级褶皱分布特征等。
高台背斜可以描述如下:位于高台东南侧,呈NE-SW向延伸。
核部出露下二叠统,翼部依次出露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
三叠统和中三叠统。南东 翼地层的倾角明显小于北 西翼地层的倾角,褶皱的 枢纽向NE方向倾伏,轴面
39 41
高台地质图
1∶20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