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心电图分析》PPT课件

《常见心电图分析》PPT课件


心肌梗死
亚急性期:心梗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 段回落至基线,倒置的T波可逐渐加深,以 后又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慢性期:心梗3个月后,ST段和T波可恢复 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坏死型Q波 多数持续存在。
ST-T改变
根据病因分类
冠状动脉病变: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 心脏因素 非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肥大、心肌炎、心
若仅发出1~2个称为逸搏,若连续发出3个 或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电图上可先后出 现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图形的改变。
超急性期:持续时间极为短暂,表现为T波 高耸,并同时出现ST段的斜型抬高。
急性期:心梗后数小时至数天,此期,坏 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 置可同时并存。
室性早搏 多出现于心室率较慢时 多有固定的配对关系 无一定规律 V1多数呈单相或2相波 大多数不相同 大多有代偿间歇 多发生于洋地黄过量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征:1.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 列形态相同、大小一致、间距相等呈“锯 齿”状的F波。2.F波的频率多为250~350 次/分。3.F波多在II、III、aVF导联最为明显。 4.心室律可匀齐也可不匀齐。
心电图分析步骤
三. 分析各导联心电图中各波、段是否正常 1. P波、QRS波群、T波、U波的形态、时限
及振幅是否正常。 2. ST段有无偏移。
心电图分析步骤
四. 作出心电图诊断 1. 首先诊断主导心律为何种心律。如“窦性
心律”或者“心房颤动”。 2. 作出心电图是否正常的诊断。 3. 同时有若干个诊断,一般是按照激动传导
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心室率 提前程度 前一个R-R间期 QRS波群形态 QRS波群起始向量 代偿间歇 用药情况
室内差异传导 多出现于心室率较快时 较早,但与其前QRS无固定的配对关系 往往较长 V1大多数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呈3相波 大多数与正常QRS波群相同 无 多发生于未用洋地黄或用量不足
的顺序排列。如:①窦性心律;②频发房 性早搏;③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④左室肥 厚。 4. 结合临床资料,使诊断更为准确。
早搏
又称期前收缩,一般指窦房结以外的异位 起搏点比基本心律提前发出激动,引起心 脏的一部分或全部提早发生除极。
分类 房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
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征:1. 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 列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间隔不等的f波。2. f波的频率多为350~600次/分,f波多在V1 导联表现最为明显。3. 心室律绝对不齐。
常见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分析步骤一. 确源自心律 1. 寻找P波,观察其形态、频率及是否规律出
现,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还是异位心律。 2. 分析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若心房激
动波与心室激动波无关,观察QRS波的形 态、频率及是否规律出现,判断心室激动 的起源。
心电图分析步骤
二. 测量数据 1. 心率(心房率和心室率)。 2. P-R间期(正常0.12~0.20s) 3. QRS波时限(正常0.06~0.10s) 4. Q-T间期(随心率变化) 5. 心电轴(正常-30°~+90°)
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激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因房 室传导系统某一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 引起激动出现传导延缓、部分传导中断甚 至全部传导中断的现象。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预激
房室间除有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外,还存 在异常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来自心房的激 动可以通过正路和旁路两条途径同时下传 心室,经旁路下传的激动较早地到达心室, 使部分心室肌提前除极。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呈心室预激表现,并 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表现为突发 突止的心动过速。
如不伴束支阻滞及旁路前传,心动过速的 QRS波群时间不增宽。
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窦房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正常地发放激 动时,或发出的激动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 传时,或其他原因造成长间歇时,低位的 起搏点将从正常的频率抑制效应中解脱出 来,以其固有的周期被动地发出一个或一 连串冲动。
肌病、心包炎等 电解质紊乱 非心脏因素 药物作用 其他系统疾病
对心电图上出现的ST-T改变,要判断其病因,必须 紧密结合临床情况。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