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时作业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课时作业

第22课文学的繁荣[学业达标]1.(2019·河北蠡县月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封建复辟王朝对这场革命的否定,人们在重新认识启蒙运动精神时,激发了反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政治热情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的美好愿望。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法国产生了( ) A.浪漫主义文学B.现实主义文学C.古典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答案 A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封建复辟王朝”即19世纪初,启蒙运动精神与封建王朝复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人们“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社会”,故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古典主义文学盛行于17世纪,排除C项;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排除D项。

2.(2018·江苏七校联盟期中)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这一追求是基于( )A.对自然风光的热爱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C.对理想社会的追求D.对政治现状的不满答案 B解析由材料“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可以得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体现,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种反思和担忧,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中“自然发怒”等信息不符;材料所述文艺创作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反映,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D项错误。

3.(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有人这样评价一部作品:“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文学作品的特征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研究客观世界”“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可知该作品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生活,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B项正确。

4.(2018·广东湛江一中月考)“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

”这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对一位法国作家的评价。

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答案 B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法国作家”“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可知“他”是一位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

据此,排除A、C、D三项,选择B项。

5.《安娜·卡列尼娜》与《巴黎圣母院》分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是( )A.揭露社会现实B.热衷于塑造和赞美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C.鼓吹暴力革命D.崇尚理性主义答案 A解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揭露社会黑暗,浪漫主义文学因强烈不满社会现状而萌生,故A项正确。

6.达米安·格兰特指出:“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中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据此推断他的文学主张是( )A.肯定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和想象B.主张用现代主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C.强调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D.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应注重细节描写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可以看出,作者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7.(2018·黑龙江哈六中期中)1952年上演的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没有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嘛、人们为什么等他等等,都是一个谜。

该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 D解析《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该作品属于二战以后兴起的荒诞喜剧,而荒诞派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故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

8.小明已将《等待戈多》看了三遍,仍是一头雾水,其主要原因是( )A.小明的文化素质太低B.作品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C.作品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时间、空间跨度太大D.这就是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答案 D解析《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作,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也背离传统,因此小明没有看懂。

故选D项。

9.20世纪3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两部小说——《飘》(1936年)和《逆性的安东尼》(1933年)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此时最畅销的杂志——《生活》(1936年创刊)则以精彩的摄影著称。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美国( )A.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B.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C.文艺呈现逃避现实的趋向D.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答案 C解析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与“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相矛盾,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不论是小说还是杂志都没有触及现实生活,美国20世纪30年代是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文艺创作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故C项正确;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 项错误。

10.(2018·江苏南通模拟)有作家曾这样评价某部苏联小说的主人公:“他是身受革命的培育、给予自己时代的一辈人以崭新的、高尚的精神品质的人,并且他成为自己祖国全体青年效仿的榜样。

”这部小说应是( )A.《安娜·卡列尼娜》B.《母亲》C.《人间喜剧》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 D解析《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是革命文学,故A项错误;《母亲》没有塑造一个全体青年效仿的榜样,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不是革命文学,故C项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是身受革命培育、品质高尚的人,并且他成为自己祖国全体青年效仿的榜样,故D项正确。

[等级提升]11.(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中)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B.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C.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D.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答案 A解析从材料“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现实相当失望,但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属于浪漫主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故D项排除。

12.(2019·天一大联考)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

”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刻意突出人的理性B.强调集中表现自我C.对客观现实的尊重D.背离传统语言风格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人间喜剧》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故材料中巴尔扎克所说的“法则”,无疑是指巴尔扎克本人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这就奠定了《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C项正确。

A项主要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排除;B、D两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

13.(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月考)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以及“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

这种主张( )A.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B.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答案 A解析材料“把‘普通人头脑中……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以及‘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与现代主义集中强调自我、背离传统的特征相吻合,故A项正确。

14.(2018·河南安阳一模)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

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D解析雨果的《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巨著,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具有同一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文学作品取材,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不可能实现完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可知,两人的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D项正确。

15.(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月考)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 )A.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B.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C.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D.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以及强调泰戈尔的英文表达可以看出这种评语蕴含着一定的殖民主义色彩,反映评价者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故选D项。

16.(2017·太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材料二老头儿终于在八十二岁高龄,患了瘫痪,而且病情很快恶化。

……临终的日子终于到了,当神父来给他做临终圣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银制的十字架、烛台和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圣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