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例新生儿气胸的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27例新生儿气胸的护理。
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做好减压排气和机械通气的护理。
结果:治愈24例,死亡3例。
结论:早期发现气胸症状,做好减压排气和高频通气的护理是其主要的护理要点。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护理
气胸是新生儿危重急症之一, 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见急诊, 近
年来因加压呼吸的广泛应用, 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新生儿气胸发生后, 肺受压萎缩, 同时静脉回流受阻, 严重干扰了气体交换和降
低心排出量, 若有纵隔移位, 更加重上述变化, 必须立即采取治
疗措施。
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新生儿气胸27例, 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2例,女15例;胎龄28~41周,平均胎龄(36.22±1.80)周;出生体重875~4150g,平均体重(1658.06±188.50)g;入院日龄1 h-1d;原发病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0例,自发性气胸9例。
胸部x 线片检查单侧气胸23例,双侧气胸4例。
鼻导管吸氧后自行吸收治愈5例,一次性穿刺排气治愈8例,胸腔闭式引流14例。
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高频通气8例。
1.2 方法
1.2.1 一次性穿刺排气术:采用6.5#头皮针连接20ml注射器,于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垂直进针,进入胸膜有落空感,抽出胸腔内气体,感觉有负压停止抽气。
1.2.2.胸腔闭式引流术:12fr带针胸腔引流穿刺针从患侧第3、4肋间进入皮下后上行至2、3肋间进胸,有脱空感后边退出针芯边用血管钳钳夹胸引管,至全部退出后连接三腔水封瓶,开放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
3m敷贴与胶布固定胸引管。
1.3 结果:本组27例患儿治愈24例,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因pphn、严重酸中毒死亡。
2护理
2.1病情观察根据病情提供各种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如心肺监护、spo2监测,常规q2h测量t、p、r、bp。
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反应、面色等情况。
注意观察胸廓形状、呼吸运动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浅度。
气胸的主要症状为明显呼吸困难、发绀,一侧或双侧胸廓膨隆,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突然出现心率增快、脉压差减小、spo2下降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汇报医生,联系床边x线摄片确诊。
本组均表现为气促,吸气性三凹征, 烦躁不安甚或面色发绀等,其中5例出现血压下降。
23例表现为一侧胸廓膨隆,4例表现为双侧胸廓膨隆。
2.2减压排气
2.2.1减压排气的配合排气是气胸的主要治疗手段。
本组行一次性穿刺抽气8例,胸腔闭式引流14例。
将患儿安置于红外线辐射床上,抬高床头 , 协助医生固定患儿,在无菌操作下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情况。
术后常规摄床边胸片确定引流管位置,记录引流管的内置长度并做好明显标记,每班评估内置长度,床边备血管钳。
2.2.2正确调节负压:新生儿因本身胸膜腔压力偏小,单纯予以闭式引流时疗效欠佳,有时长时间单纯的胸腔闭式引流,压缩肺组织仍不能复张,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损耗增加,合成减少。
而提供一定的负压,可有效的对新生儿气胸进行引流。
备好负压吸引装置,事先检查吸引器的压力表是否灵敏完好。
调节好负压,初设置为0.5~1kpa,然后根据引流情况进行缓慢微调,负压最大不超过
5kpa,避免肺复张过程中过大的负压吸引,促使肺微血管内液体外渗,造成肺水肿[2]。
2.2.3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引流液及气泡溢出情况。
q2h挤压引流管。
翻身、搬动患儿时防止管道牵拉,必要时折叠胸腔引流管以防止脱落。
注意约束患儿上肢,避免自行将引流管拔出。
避免引流管因阻塞、扭曲、受压、折叠、脱出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
若患儿在好转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查找原因,警惕引流管是否脱出。
每班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
本组1例脱管于皮下水柱波动不明显而予拔除胸引管,经氧疗及密
切观察后好转。
2.2.4 预防胸腔感染引流管必须保证密封,各个接头连接牢固,防止脱落。
引流瓶液面要低于胸腔平面45~60cm,引流管下口浸入液面下2~3cm。
定期更换引流瓶,更换时注意无菌。
2.2.5拔管的护理 x胸片提示肺复张,夹管12~24 h再次复查胸片后拔除引流管。
拔管后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皮下有无气肿等。
本组24例拔管后呼吸平稳,逐渐降低氧疗参数至停用,无渗血渗液及皮下气肿发生。
2.3病人予镇静或镇痛,保持患儿安静状态,减少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本组12例单次使用鲁米那肌注,8例持续高频通气者予力月西1~3 ug/(kg·min)泵维持,2例在胸腔闭式引流术前给予杜冷丁0.25~0.5mg/kg肌肉注射镇痛。
2.4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进行时患儿取15°~30°斜坡卧位,可使胸腔容积增大,以利于呼吸与引流[3];机械通气时要保持患儿安静,避免自主呼吸和呼吸机对抗;常规放置胃管,以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加重呼吸困难;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高频通气是一种高频率、低通气压力和小于生理死腔的低潮气量通气的新型机械通气方法,它是通过高速流动的气体增加弥散和对流、肺泡直接通气肺区域间气体交换的不均性等作用,使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更加迅速、有效,促进肺血氧合,改善
患儿的低氧血症,促进co2排出,对治疗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4]。
气胸患儿首选高频通气治疗,患儿应绝对静卧,减少刺激,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应用;维持管道的最小死腔量,选择低顺应性管道,气管插管外露长度减至4~5cm为宜,每小时检查湿化器水位, 及时添加湿化水。
对同时行胸腔闭式引流和机械通气的患儿不予胸背叩击,一般采用电动按摩仪按摩患儿的前胸和背部。
纯氧吸入利用脱氮洗脱疗法有利于血液对氮气的吸收,治疗期间不可随意下调吸入fio。
本组8例予气管插管高频通气。
2.5预防医源性气胸
减少医源性气胸发生,减少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正确使用呼吸机, 接受ps治疗后6h内禁忌气道内吸引,氧合改善后及时下调呼吸机参数;减少人机对抗,必要时应用镇静剂;皮囊加压注意压力控制。
鼻导管吸氧流量<2l/min者选用鼻插式鼻导管,若流量≥2l/min者,则使用改良式鼻导管。
3小结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凶险。
预防医源性气胸可减少气胸的发生。
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气胸症状,做好减压排气和高频通气的护理是其主要的护理要点。
参考文献
[1]周鑫. 新生儿气胸综述[j]. 中国保健杂志, 2008, 16(7) : 237- 238.
[2]邹卫.普胸外科围手术期处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2.
[3]谢立华,周钝敏,仇双,等.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气胸中的应用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0,1:40-41.
[4]张伟忠,赵萍.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5,27(2):108-109.
作者单位:310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kh-*2d〗〖cdh002170mm〗〖kh-*2d〗(上接第169页)[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
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
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9]赵丽容,李建.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现代预
防医学, 2003, 30(6): 804-805.
作者单位:200000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