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野外调查:报告编写:审查:总工程师:队长: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目录1、前言1.1 目的与任务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2.1 矿山建设概况2.2 矿山开采现状3、评价范围确定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4.1 气象与水文4.2 地形地貌特征4.3 生态环境状况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5.1 地层与岩性特征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5.4 斜坡类型及特征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6、评价级别的确定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7.1 现状评价内容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7.3 现状评价方法7.4 现状评价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8.1 预测评价内容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8.3 预测评价方法8.4 预测评价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10.1 结论10.2 防治措施建议1、前言1.1目的与任务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

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

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

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

要求提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由于该矿山是计划生育规模为XX吨/年建筑石料用石灰石原矿的露天开采矿山,按宜宾市国土资源局要求,需编制提交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矿山评价的技术标准主要参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野外调査以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厅1998年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试用本)为指南。

评价依据主要有:(1)企业提供带的委托书;(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査XX编制提交的《XXX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釆石场石灰岩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XX; (3)现场调査收集的资料。

13以往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本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最早于XX年代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XX开展过1:20万XX幅区域调查、XX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XXX 对巡场井田进行过勘探,提交有区域地质及矿产勘探报告,区域工作对本区地层作了划分和对比,对区内主要构造行迹作了调查。

以上工作对本区地层、岩性、构造、煤层特征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对区域内同层位的石灰岩矿产做了简单的叙述,作为有益矿产进行了概略评价;但未对石灰岩矿产资源进行专门详细的勘査评价,故本区内针对石灰岩矿产的地质勘查程度仍较低O以往工作均未对本区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故本次开展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

XX年X月XX日我们接受企业委托后,及时收集了区内的相关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方面的资料,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矿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又收集和综合研究了矿山企业已有的相关资料。

野外调查采用综合地质调查方法,现场收集了矿区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资料,利用矿山已有的1:5 千矿区范围图作为手图,采用手持GPS 定位并结合微地貌半仪器发交会定点,方法手段基本能满足本次野外调查工作要求。

最后转入室内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制、数字化制图工作,于XX 年X 月XX 日提交报告,随后邀请专家组对报告进行评审,并按评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正式提交报告。

2、矿山建设与开采现状2.1 矿山建设概况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位于XX9 0°方向,直线距离约1.0KM,XX。

矿区中心点平面坐标为X: 3147X28 Y: 35472X78。

采石厂有约1.5km 简易公路与XX公路相接后,西至XX1km,东至XX (XX)65km,交通较为方便,运输条件好(详见交通位置图)。

矿区范围其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矿区面积约0.05km ,矿山最高开采标高约为+500m,最低开采标高为+435m,原矿区其边界由1~9 号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列于表1。

新划定变更矿区1~7 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列于表2。

原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变更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22.2 矿山开采现状矿区范围内的石灰岩,已开采多年,未来计划年开采建筑石料用石灰岩原矿月XX 万吨,原矿区可利用资源量(333)为92.52 万t,变更后全矿区保有可采储量(333)92.52 万t,按矿石回采率95% ,利用率95%,矿石资源备用系数取1.2 计算,矿山服务年限为7年,采石场最大采高70m,开采最终边坡角小于60°,台阶高度小于6m。

矿山拟采用露天梯形台阶式自上而下开采,将沿由北西向南东方向推进,电钻凿岩机打眼,放炮崩落采矿,产品以碎石为主,其次为石块及石粉,除地表残坡积(剥离比小于0.1:1 )及少量不良夹层外,基本属全岩利用矿产,生产工艺为爆破开采,就地加工生产碎石、块石,石粉,销售当地建筑市场。

3、评价范围的确定本矿山矿区范围较小,在确定评估范围时,主要结合相邻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可能对矿山开采的危害及矿山开采对本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在已定矿区范围基础上对评价范围作了适当的扩展,及北以矿区北侧350m为界,西以矿区西侧350m 矿务局水泥厂为界;南以矿区南侧350m山包为界;东以矿区东侧300 为界,评估范围面积约0.68km2,是矿区面积(0.0178km2)的近38.2 倍,可以满足本次评价工作的需要。

详见附图1.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4.1 气象与水文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潮湿。

夏季多暴雨,冬季多雨雾,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为17°C,最高降雨量39.5 °C 以上,最低为-2.5 ° C;平均降雨量为1000~1200mm,最大降雨量1597.9mm,最小为902.9mm,年日照时间893~1352 小时,这些气候特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剥蚀。

区内水系不发育,除矿区中部有季节性溪沟外,其余地段为次级小冲沟,仅洪水期有短暂地表水流。

地表水经斜坡汇入冲沟后,最终流入巡场河,部分沿裂隙补给地下水。

由于矿山采石场最低开采标高只略高于最低侵蚀基准面,大气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可能给矿山开采带来一定危害。

4.2地形地貌特征矿山所在区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紧邻云贵高原,区域山脉走向与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本矿区一带地貌属低山,切割较深,最高点在矿山南侧外围山顶,海拔标高630m,最低点在矿区北西侧外围冲沟处,海拔标高约为406m,相对高差224m。

而矿区位于+515~+445m标高之间,位于顺向斜坡、顺向斜坡底部地带(见照片)。

4.3生态环境状况矿区附近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地表土层较薄,斜坡地带地表有石漠化,在溶沟、溶槽中有较多土层,仅合种植旱季作物,由于保水条件差,土壤结构不良,故农作物产量低。

仅矿区北西侧外围的岩溶槽谷平坝地带为水田,土质较好,适合于种植。

总体上看本区生态环境质量中等。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矿区内岩溶地貌发育,为岩溶石山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

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业活动频繁,煤、石灰岩开采较为兴旺,经济技术发达,矿山距“XXX ”——XX 较近,商贸较为发达,社会稳定,这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国家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启动,将带动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本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矿区内地形为旱地及荒地,局部有杂木、杂草等,植被发育一般,本区生态环境质量中等。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5.1 地层与岩性特征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新统残坡积层(Q esl)、二叠系下统阳新组(p1y),现将主要地层特征简述如下:残坡积层(Q4esl):零星分布于山坡、沟谷及缓坡地带,覆盖于基岩的表面,岩性为褐黄色粘土、亚粘土、粉土、亚沙泥夹少量碎石及块石。

分布极不均匀,厚度0.5~1m,局部厚度达1m 以上。

阳新组(p1y):该组即为原茅口组(p1m)与栖霞组(p1q)的总称。

分布于矿区范围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为一套开阔浅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岩石厚度比较稳定。

该组上部(即茅口组)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块状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及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中部岩性为黑色“眼球状”灰岩,下部(即栖霞组)岩性为深灰色块状泥晶生物碎屑亮晶物碎屑灰岩。

该组地层富含蜓、腕足、珊瑚化石。

区域内全组地层厚度413~485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矿区范围内厚度出露不全,本矿区开采的矿层即位于该组的中下部(即栖霞组)。

5.2 矿区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芙蓉山背斜北东段转折端的北东翼,紧邻大坟坝断层,为单斜岩层,岩层产状为倾向5°,倾角20°. 据野外调查,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未见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但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共见有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①组为245°∠ 68°,节理发育密度1 条/M;②组为140°∠ 65°,节理发育密度1.5 条/M,裂隙中重填物为褐色粘土。

矿区地处川南活动带。

XX地区历史上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6 次,震中常沿华莹山断裂、岷江断裂带分布,与两个断裂带长期活动有关,而XX市位于华莹山、岷江断裂交汇处,地震活动强烈。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定》(GB50011-200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