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边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峨边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峨边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四川省委党校调研课题峨边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课题组峨边三月竹(Q>opienensisHsuehetYi)属于禾本科筇竹属,植物学种类名称为三月竹。

主产地: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生长于特定的原始森林中,是四川省乃至我国独有的竹类资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峨边的三月竹笋曾作为国宴菜肴而闻名遐迩。

三月竹笋是传统的绿色森林蔬菜、天然有机食品,富含糖、蛋白质、纤维素、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寒士山珍”,受到世人、特别是文人雅士的喜爱。

近年来还发现竹笋具有减肥、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是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倍加受到市场热捧。

产品已畅销东亚、东南亚以及北美地区。

作为地方独有资源,坚持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三月竹笋产业,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现状(一)三月竹笋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情况1、产量逐年递减,面积逐步缩小、品质明显降低。

根据林业部卫星图片资料,三月竹林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峨边县及相接的马边、美姑县。

其中,峨边县约40000公顷,马边县和美姑县仅有少量成片分布。

峨边境内集中成片分布在五渡、平等、杨河、新林、白杨、万坪、大堡、黑竹沟、哈曲等乡镇的原始林区或次生林区。

其理论采笋量,每年可达30万吨鲜笋。

实际采笋量最高峰(20xx年)曾达到15万吨,其后逐年递减,2021年遭受特大雪灾,鲜笋产量仅为6万吨左右。

三月竹原生区域为海拔1300—2300米的阔叶林、落阔混交林或冷杉纯林。

随着采笋作业的破坏性加剧,三月笋的生长区间现在已缩小为海拔1500——1900米的范围。

根据2021年采笋期间的实地调查,峨边万坪、新林、白杨、平等、五渡等片区的竹笋质量有明显下降。

表象为去壳后竹笋纤细,青杆多,个体重量大多集中在30—100克左右。

独有杨河片区的竹笋品质持续较好,个体重量集中在80—200克左右,个体重量最高达900克。

2、生产状态原始、持续恶性开采、产业规模较小。

三月竹鲜笋生产仍停留在自然状态。

每年出笋期间,县境内笋农及周边县彝汉群众自由进入林区,基本处于无限制采笋作业状况。

笋农在采笋当天,即在林区或者林区边缘进行市场交易。

随着天然林的禁伐,春季采笋已成为增加林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1年采笋收入共计约1.44亿元,县内笋农实际收入约6000万元。

三月竹笋主要分布在国有林区,人人都可采。

除杨河乡外,基本处于无序生产状态。

受利益驱使,采笋演变为掠夺性的采伐。

以前采笋俗称“打笋子”,现在的采笋,形象地说,有些已成了“挖笋子”,严重地破坏了竹根(鞭),损伤了三月竹笋的再生能力。

在竹笋加工方面,县内加工企业目前有4户,鲜笋年加工能力总和1.2万吨。

其中,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户,即,黑竹沟集团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五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黑竹沟公司、五旺公司),产业发展初具雏形。

主要产品为清水笋、盐渍笋、干笋和香辣调味笋。

20xx年实际加工量为5000吨左右,营业收入总和约7000万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峨眉山市、眉山市、成都市甚至重庆市反而成为了三月竹笋的主要加工地和制成品的集散地。

3、政策措施见机早,保护开发有成效(1)落实禁伐恢复生态,限制开采保护竹林。

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后,峨边县大力开展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为三月竹笋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三月竹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20xx年起,县政府为保护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了限时采笋制度。

每个区域的法定采笋时间20天左右,具体时间根据三月笋生长情况确定。

两大举措的实施,有效延缓了竹林资源的迅速枯竭。

(2)整顿笋山秩序,打击非法交易。

每年采笋期间,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临时工作机构,林业、公安、质监等县级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长驻笋山,大力整顿笋山治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查禁烟薰笋、硫磺笋等非法制笋,堵截非法笋制品偷运出境;林业局木材检查站常年在出入境要道上设卡检查,客观上限制了过度采笋的进一步加剧。

(3)落实优惠政策,扶持产业龙头。

20xx年起,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培育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土地使用、企业信贷、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直接促成了黑竹沟公司和五旺公司笋制品生产线的落成投产。

两家公司都发展成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分别取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竹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笋农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根据县林业局测算,随着天然林的禁伐,春季采笋收入占林区笋农年人均收入的60%左右。

尽管笋农认识到三月竹笋的重要性,也看到三月竹笋资源面临枯竭的严峻现实。

但现实的生计问题和无序采笋局面,为笋农的恶性采笋提供了心理上的负面刺激,形成了“你采我也采、不采白不采、采了不白采、采完都不采”的内心驱使。

此外,笋山附近的彝族村民原始的牲畜散养习惯,逐年增多的牛、羊、猪等大牲畜在采笋后散放于竹林,对竹笋资源的破坏也不可低估。

2、产业政策措施存在缺陷。

县政府对三月竹资源保护的政策干预,虽然在客观上保护了竹林资源,但实际成效不大。

一是对笋农不科学无节制采笋缺乏纠正和引导机制。

竹笋生长具有自己的生物特性,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农民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和小农意识支配,政府又缺乏有效措施进行引导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滥采滥挖局面进一步加剧,直接造成三月竹生长面积萎缩,竹笋产量质量下降,也对三月竹笋产业链伸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是政府规定的采笋时限,只能控制鲜笋出境,不能控制采笋作业。

据各乡镇提供的情况,实际采笋时间全县各点均超过60天,个别甚至达到90天。

超过规定时限采集的鲜笋在原始林区被制成烟薰笋或者硫磺笋(或替代性硫磺笋)。

由于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护林人员少,查处困难,非法笋制品出境控制难度大,加上非法笋制品利润高,参与制作商贩多,受到处罚的人员少。

这种现象近年来有进一步恶化发展的趋势,对竹笋资源的破坏尤为严重,还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鲜笋市场交易和三月竹笋产业链的形成。

三是缺乏专项政策支持。

峨边优势农产品,据调查,三月竹笋和峨边花黄牛是最值得保护和开发的两个品牌。

峨边花黄牛已经成为我国优质肉牛基因保护品种,在养殖扶持上,已经持续开展多年。

但三月竹笋这一极具市场价值的招牌性地方特产,县内两家龙头企业有关项目扩产的计划,受土地、信贷、原材料涨价、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制约,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迟迟难以落实。

从政府的重视程度来看,即使在权威的政府统计部门,关于三月竹笋产业的专项统计数据资料在20xx年以前,仅作为林产品项目模糊纳入,2021年才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统计调查。

且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尚值得推敲。

3、企业产能小,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延长产业链动力不足。

目前本地企业加工能力总计虽然已有1.2万吨鲜笋。

而实际加工能力,20xx—20xx年,县内最大的两家加工企业,平均年加工鲜笋总量仅为5000吨左右。

今年实际收购鲜笋量,黑竹沟公司仅为1200吨,五旺公司也只有1000吨,仅占鲜笋总产量的6.6%。

由于竹笋加工的时间性强,保鲜难度大,加之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加工企业在投入产出上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企业一般把三月笋加工作为农土特产品加工的一部分,进一步扩大产能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产品品种较单一。

竹笋加工品品种主要有笋干(白笋干、玉兰片、笋丝、笋衣等)、罐头笋及酱笋、酸笋、油焖笋、糖酸笋、盐渍笋、酸辣笋、脱水笋等食性调味笋,笋衣、笋汁饮料、笋汁酒,还可以提取竹沥制成药品或者保健品等。

峨边本地企业竹笋产品主要有调味笋、清水笋,其附加值较低,笋衣、笋汁饮料、笋汁酒等尚无一家企业开发。

三是缺乏技术支撑。

本地企业研发人员少,生产工艺水平不高,开拓新产品、攻克生产技术难关的能力不足。

4、市场销售渠道不稳,品牌效益低。

本地企业除黑竹沟公司和五旺公司有自己的外销和内销渠道外,其他企业的销售渠道停留在以本地市场为主的阶段。

黑竹沟公司和五旺公司三月竹笋产品的主要渠道为外销,且集中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容易受市场波动及相关产业因素的影响。

国内销售网络平台的始发点仍然是企业本身,缺乏专业的营销网络和固定的市场需求。

峨边县内大大小小的三月竹笋加工企业有4家,有4个商品标识,缺乏形成峨边三月竹笋独特商品价值的品牌优势,这直接影响三月竹笋制品的市场销售份额和产品价值量的提升,也间接造成了鲜笋资源的流失。

二、峨边竹笋产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一)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权益保护无保障三月竹笋产业发展的起点是三月竹笋资源。

而三月竹资源的管理和收益分配体系可大致概括为“有权的管不好、想管的管不了”。

1、“有权的管不好”。

60万亩的三月竹林面积,大多属于国有林区,权属归国家所有,由川南林业局和峨边县沙坪森林经营所具体负责经管。

主要功能限定在原始林木的保护(主要是防灾和防盗伐)和营林上。

从保护的角度讲,目前直接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川南林业局680人,县上160人,全县森林面积270余万亩,平均每人管护面积达3000多亩。

由于林区环境恶劣,管护实际要分成组进行。

每组管护面积50000亩以上,每巡山一次,至少需要一周,根本无法顾及其他业务。

从产业开发角度讲,由于国有林区内的三月竹笋在习惯上是大众采集品,营造三月竹林,对管理单位(部门)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关的林业资金也无对应项目,自主开发又缺乏保障。

况且,川南林业局即使想作为市场主体投入开发,也受困种种因素,无法对三月竹笋资源实施有效经营和管理。

2、“想管的管不了”。

对承担国有林管护义务,进行三月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林区笋农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缺乏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根据入户调查,除杨河乡外的其他采笋乡镇,100%的农民认为笋子一年更比一年难采,一年更比一年少。

超过50%的农民表示,如果能够承包竹林,竹笋产量肯定会稳步提高。

但承包国有林在国内尚缺乏法律明文规定,也无先例可循。

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没有明确农民或者农村基层组织承包经营国有林中三月竹资源的合法性。

然而在杨河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该乡按照“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实行三月竹林的分户承包管理。

近年来,在其他笋区持续减产的情况下,反而稳步增产增收,户均竹笋收入2万多元,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但是,这一有效保护的模式由于缺少法律和政策依据,至今仍处于事实上的默认状态,笋农的权益保护极不稳定。

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在全县推广。

(二)政策体系不配套、市场行为不规范、技术制约很明显1、政策措施目标单一,体系建设极待完善。

三月竹笋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站在发展生态经济、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配套完善“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