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梳理】能够总结概括出用动力学观点解决板块问题的通用步骤;
2、通过对【专项释疑】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能够归纳总结出利用功能观点和动量的观点解决板块问题的方法;
3、通过【知识应用】能够针对不同的情景准确、熟练地选取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投影展示,进一步规范原理公式的书写,强化解题规范性。

二、重点难点
动量和功能的观点解决板块模型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回忆梳理】
学习目标1
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小滑块A以=2m/s的水平初速度冲上该木板.已知木板质量2kg,是小滑块质量的2倍,木v
板与小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0.5,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μ
=0.1,求小滑块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是多少?(g取10m/s2)
2
2、请写出你所用的方法,并归纳步骤
【专项释疑】
学习目标2
若将上题改为“地面光滑”,试求:
①当A,B相对静止时,二者的速度是多少?
②A,B从开始运动到最后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③计算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时,A,B的对地位移分别是多少?(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
④计算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的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Q是多少?(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
【知识应用】
学习目标3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板AB和滑块CD紧靠在一起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AB的上表面粗糙,滑块CD的表面是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其始端D点切线水平且与木板AB上表面相平.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P,质量也为m,从木板AB
的右端以初速度v
0滑上木板AB,过B点时的速度为
2
v
,然后滑上滑块CD,最终
恰好能滑到滑块CD的最高点C处.重力加速度为g,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
①物块滑到B点时木板的速度v;
②木板长度L的大小;
③滑块CD圆弧的半径R.
【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高三复习课,所涉及到的板块模型的处理方法一共用到了动力学、功和能、动量这三大观点,综合性极强。

高中阶段学生最开始接触的是利用动力学的观点解决板块
模型的相关问题,这种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而对于功和能的观点,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和动量的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也能熟知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但在遇到具体的物理情景时,学生在研究对象的选择、物理过程的分析的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知道公式但是应用能力差。

将三种方法同时灌输给学生时,会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拿到题目不知道从哪个角度
或方法入手,所以在本节课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做题方法的选择进行指导。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达成预设的三个学
习目标。

通过对学习目标1的独立思考和计算,大部分学生会用动力学方法解决板块模型的相应问题,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学生不规范之处是不画受力分析和物理情景图,导致物体运动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列错运动学公式,说明学生对用动力学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的不熟练,所以通过学生做题步骤的投影展示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基本掌握此类方法,并加深了印象。

在完成学习目标2的过程中,分为前两问一组,后两问一组,也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并通过投影展示和学生讲解,拓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尝试一题多解。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举手情况发现学生还是对动力学方法更熟练,但是相比之下功和能的观点还有动量的观点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简洁易算,所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做题成果,让学生加深了运用功能观点和动量观点解题方法的运用。

经过讨论整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这两种方法。

在完成学习目标1和学习目标2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自己总结出解决板块模型相关问题的三种方法。

紧接着课堂上利用学习目标3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检测。

通过在学生做题过程中的巡视发现很多学生虽然都知道了该利用哪种方法解题,但是在选取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时候仍然不熟练,所以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此类问题的练习。

评测练习
学习目标1
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小滑块A以v0=2m/s的水平初速度冲上该木板.已知木板质量2kg,是小滑块质量的2倍,木板与小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5,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求小滑块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是多少?(g取10m/s2)
学习目标2
若将上题改为“地面光滑”,试求:
①当A,B相对静止时,二者的速度是多少?
②A,B从开始运动到最后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③计算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时,A,B的对地位移分别是多少?
(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
④计算从开始到A ,B 相对静止的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Q 是多少?(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
学习目标3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木板AB 和滑块CD 紧靠在一起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AB 的上表面粗糙,滑块CD 的表面是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其始端D 点切线水平且与木板AB 上表面相平.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P ,质量也为m ,从木板AB 的右端以初速度v 0滑上木板AB ,过B 点时的速度为20
v ,然后滑上滑块CD ,
最终恰好能滑到滑块CD 的最高点C 处.重力加速度为g,P 与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
①物块滑到B 点时木板的速度v ;
②木板长度L 的大小;
③滑块CD 圆弧的半径R .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达成预设的三个学习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更加完善。

通过对学习目标1的独立思考和计算,大部分学生会用动力学方法解决板块模型的相应问题,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学生不规范之处是不画受力分析和物理情景图,导致物体运动性质判断错误,从而列错运动学公式,说明学生对用动力学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的不熟练,所以通过学生做题步骤的投影展示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基本掌握此类方法,并加深了印象。

在完成学习目标2的过程中,分为前两问一组,后两问一组,也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并通过投影展示和学生讲解,拓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尝试一题多解。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通过举手情况发现学生还是对动力学方法更熟练,但是相比之下功和能的观点还有动量的观点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加简洁易算,所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做题成果,让学生加深了运用功能观点和动量观点解题方法的运用。

经过讨论整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这两种方法。

在完成学习目标1和学习目标2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自己总结出解决板块模型相关问题的三种方法。

紧接着课堂上利用学习目标3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检测。

通过在学生做题过程中的巡视发现很多学生虽然都知道了该利用哪种方法解题,但是在选取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
时候仍然不熟练,所以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此类问题的练习。

而且在评价完学生的做题步骤之后,我只针对学生没做完的第三问进行了简单的思路指导,这部分应该讲解的更加细致。

课标分析
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5、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