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变革班级:财务管理4班小组成员:全宇莉目录1.案例·P.22.背景分析·P.33.现状分析联想集团的三次组织结构变革·P.3/4联想集团的现行组织结构·P.4/54. 组织结构的选择(1)直线制(创建期)··············································P.5 (2)直线职能制(成长期)··········································P.6(3)事业部制(大公司时期)········································P.6(4)控股型(分拆时期)···········································P.7 5. 组织结构的优缺点(1)直线制(创建期)··············································P.7(2)直线职能制(成长期)··········································P.7(3)事业部制(大公司时期)········································P.7/8(4)控股型(分拆时期)···········································P.8 6.修改策略(针对其控股型结构)(1)针对缺乏各公司的协调的修改策略·································P.8(2)针对战略协调、控制、监督困难的修改策略························P.8(3)针对资源配置困难的修改策略····································P.81.案例:联想组织结构的调整联想集团初创于1984年11月,经过11年的艰苦奋斗,到1995年底已成为拥有2亿元资产、3000名员工的企业。
它是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企业。
联想的发展历程中,有三次组织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联想的飞速成长。
第一次调整发生在1988年。
当时中国市场上尚缺乏先进的主导型电脑,这使得联想公司与外国公司合作推广适销电脑会比较有利。
联想经营者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决定将市场定位于电脑板卡的开发和制造方面,同时争取做某些世界著名电脑厂家的中国总代理,创造中国市场的主导电脑,已积累资金和销售经验,比不恶习电脑整机开发技术。
联想1988年投入30万元港币,与一家香港电脑经销商合资成立香港联想电脑公司(联想占54%的股份),将自身科技开发优势与港商对世界电脑市场熟悉的优势结合起来。
香港联想以贸易积累一定资金后马上投放电脑板卡的开发,在1989年就拿出了深受客户欢迎的286板卡产品。
在国内市场,联想占领了全国汉卡市场的50%以上,连续数年都成为在中国销量最大的微机品牌。
第二次调整发生在企业规模扩大以后。
随着联想集团的扩大,许多国际大公司已把联想当做重要竞争对手。
在这种形势下,联想决定在坚持公司电脑产业主导地位,向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向多样化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多样化、国际化经营的要求,也为了解决联想由于规模和业务范围扩大、人员增多、经营区域广阔、市场变化迅速的问题,原来的职能式结构管理已难以适应新的情况,各统一管理也难以对世界各地的各种业务领域包括汉卡、板卡、微机、打印设备等出现的新情况作出迅速正确地反应。
因此公司提出改革组织体制,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形成"多中心"公司,把"大船结构型"组织模式变为"舰队结构型"组织模式,实行事业部制。
集团总部主要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投资收益、重大投资项目、主要经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科技开发负责人等进行直接控制,其他的经营管理权都下放给事业部。
各事业部在总部指挥下独立完成经营任务。
成立事业部后,各个事业部均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如微机事业部,仅1995年一年就销售了10万台联想台式微机,1996年更是达到20万台,第一次将外国品牌台式机抛在了后面,成为中国大陆销量最大的台式机品牌公司。
第三次调整,2004年3月28日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接受面对面王志的采访,其中,杨元庆谈到,2003年业绩比2001年和2002年下降了,2004年3月裁员5%,要进行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以提高效率。
2. 背景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三大时代大潮的背景下,国内外企业纷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热潮。
90年代初期,西方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
3. 现状分析:联想集团的三次组织结构变革:(1)联想集团初创于1984年11月,创业初期(1982~1987)采用直线制组织结构。
(2)1988年,由于联想研发的汉卡获得成功,使得联想有了一定的资本,为联想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988~1992年,成长期的联想的组织结构开始逐步转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3)1992年初,公司总裁室提出了事业部的概念,北京和香港分别建立了事业部。
1993年,联想集团第一次没有完成计划指标。
1993—2000年,联想采用事业部制结构。
此时,联想进入大公司时期。
(4)2001年起,联想集团拆分为两个公司,即联想电脑公司和联想神州数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