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414玉树大地震

青海414玉树大地震

青海414玉树大地震【热点背景】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已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

回良玉一行于当晚8时左右进入地震震中结古镇,并立即进行灾民慰问活动,了解灾情,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玉树灾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有土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其中农村地区大部分为土木结构房屋,城镇房屋土木结构占70%以上,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占20%左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约10%。

地震造成大量房屋破坏,重灾区结古镇的土木、砖木结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或严重破坏,砖混结构房屋80%以上倒塌或严重损坏,框架结构房屋约20%倒塌或严重损坏,当地的教育、卫生、电力、通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据地震专家联合调查,青海玉树地震受灾区面积估计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重灾区面积估计达到4000多平方公里。

在4月16日上午召开的青海省抗震救灾紧急会议上,有关领导介绍说,截至目前,青海省民政部门已接收到各方捐款1.9292亿元,同时收到救灾物资价值已突破1000万元。

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4月17日下午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夏学平表示:截至4月17日上午10时,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1339人,失踪332人,受伤11849人,其中重伤1297人。

其中,15000户民房倒塌,有十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4月16日称,当日发现两个假冒中国红基会名义募捐的网站,其中一网站与其官网相似度极高,目前警方正在调查。

【地理知识链接】专家从地理角度解读玉树地震玉树7.1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是发生在一个块体边缘的两个地震,均为浅源地震,只不过一个在东南部,一个在东部边缘。

从中国大陆地块的角度来说,玉树地震是和汶川地震有关系的。

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边缘地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口8.1级地震也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边缘地区。

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东南的边缘地区,汶川地震则发生在该板块东部的边缘地区。

另外,在该板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还发生过1997年玛尼、2008年玉田两个地震。

由此可见,巴颜喀拉这个小块体,西藏北部这个块体,是比较活跃的。

从全球板块构造来说,一方面印度板块挤压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又挤压着北部,而巴颜喀拉地块恰在青藏高原的北部。

正好是青藏高原挤着北部,然后向四川、云南扭转。

地块的东缘受到比较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碍,造成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是在这个块体向东南扭转的地区发生的。

说明这个巴颜喀拉板块受印度板块、西藏板块的影响,是一个活动比较强的板块。

目前全球各大构造带处于相对活动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分析认为,“4·14”青海玉树地震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应力场下,在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块体之间应力释放造成的。

目前,需加强青藏高原东缘、北缘地震监测。

记者16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在中国地调局紧急召开的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专家会商会上,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吉林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专家,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及航遥中心赶制完成的玉树地区航空遥感影像图,就地震地质背景、次生地质灾害状况进行会商。

部分与会专家指出,玉树地震发生在东羌塘块体东北缘与巴彦喀拉块体之间,近东西向玉树—鲜水河断裂带上,为一左行走滑断层。

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应力场下,在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块体之间应力释放造成的。

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相比,玉树地震区地形高差相对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相对较弱。

日本专家称青海地震能量堪比阪神大地震与会专家提出,目前,全球各大构造带处于相对活动时期,青藏高原东缘、北缘其他地区需引起关注。

据悉,中国地调局将组织队伍赶赴现场,排查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评价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地质依据。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据共同社报道,有日本专家称,14日在中国青海省发生的地震属于板块内断层横移的直下型地震,地震的能量与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为同等程度。

筑波大学地震学副教授八木勇治分析说,引发地震的断层长约50公里、宽约15公里,最大约偏移了1.8米。

地震的破坏可能持续了18秒。

八木称,至少有3个不同的断层保持联动,“因为容易发生窄幅摇晃且周期较短,可能会给低层建筑带来巨大危害”。

静冈大学地震地质学教授林爱明分析说,可能是横跨中国内陆西北至东南一千公里以上的“鲜水河断层”的一部分发生了横移。

据称,该断层附近最近约100年间发生了多次里氏7级左右的地震。

至于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关联,林教授说:“虽然二者都是因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而导致地壳变形,但是四川大地震是逆断层型。

断层的位置和方向也不同。

”(记者于青)青海省的区域地理:1.地理位置: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东经89°35—103°04,东经31°39—39°19,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四周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毗邻,省会西宁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称谓。

2.气候:青海省深居高原内陆,地势高耸,相对高差大,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寒冷、缺氧、日温差大、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气候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

青海省年总辐射量仅次于西藏高原,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3.地势地貌: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1)祁连山地:祁连山头常年积雪外,大都有牧草生长,是优良的牧场;河谷两岸均有较宽的阶地,气候湿暖,土壤肥沃,为青海省农垦较早也是主要产粮地区。

(2)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陷落最深的地区,盆地内戈壁、沙漠分布广泛,系典型的封闭的高原盆地。

整个盆地地势平旷,土地辽阔,矿藏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美称。

(3)青南高原:是本省最高的地区。

常年积雪的山峰很多,冰川极其发育。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高原东北部地势低凹,黄河及其支流切割深,形成许多盆地、谷地和多级阶地,气候温暖,灌溉便利,适宜放牧与农耕。

高原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高山深谷、山陡岭峻,河道曲折、水流湍急,落差大,具有发展水能的优越条件。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脉。

三江源区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三江源区河流主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有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澜沧江发源于果宗木查雪山。

湿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5.高考地理相关点击(链接:2010年高考地理热点之:聚焦海地大地震)(1)、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2)、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3)、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6. 青藏高原系统地理归纳宏观概括:微观概括:【历史知识链接】1.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其他有回、蒙古、土、撒拉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到2008年末,常住人口5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8%,234.4万人。

所以,备考时应注意古今的民族关系;2.因为青海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复习时应该关注古代史上的各个朝代对其管辖的方式;3.长征曾经过青海省,所以应注意掌握长征的原因、路线和意义。

4.青海省重大历史地震1995-12-18 04:57:02.7纬度: 34.61经度: 97.42深度: 24 Ms: 6.2区域: 中国青海省摘要:1995年12月18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6.2级地震(34°29′N、97°21′E),极震区属无人区,由于交通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无法直接考证。

地震中无人员伤亡,该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8.41万元人民币。

灾害描述:本次地震发生在无人区内,故地震中无人员伤亡,该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8.41万元人民币。

地理位置:玛多地震区位于青海省中南部黄河源头的高平原区与巴颜喀拉褶皱山脉的交接部位。

微观震中为34°29′N、97°21′E1灾害范围:本次地震发生在无人区内,地震的宏观震中及震中烈度无法直接考证。

本次地震的受灾区域仅限于Ⅴ度区范围,包括玛多县城和两个牧业乡政府所在地及所属的牧民定居点,总人数7000 余人,由于宏观震中及高烈度区均属夏季草场无固定居民点,故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震后应急处置: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派出了现场工作组昼夜兼程赶赴地震现场进行地震宏观烈度考察及现场灾害评估工作。

地震背景:玛多地震区地质构造位置处于青藏构造系与巴颜喀拉-松潘弧形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区域地质上则属于松潘-甘孜褶皱系。

该区深部处于昆仑山重力梯度带之上,该梯度带西自康西瓦,向东经木孜塔格、纳赤台、都兰,在兴海一带转向南东,经玛曲、马尔康向南与龙门山梯度带相接,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宽约30~40km。

该区主要断裂构造为东昆仑断裂带及达日断裂带4)(图2)。

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横穿青海省中部的深大断裂带,该断裂是一级构造单元青藏断块的分界断裂。

达日断裂带是区内另一条大型断裂带,它西起昆仑山口附近,向东南沿巴颜喀拉山主脊北侧延伸,经雅合达泽山南坡、野牛沟至达日后,断续往东南延出青海境外,全长700km,总体呈 N60°W展布。

该断裂带是一条由数条断裂组成的控制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大断裂。

该断裂东南段于 1947年发生达日7 级地震,在地表形成了长近百公里的地震破裂形变带。

推测1995年12月18日的玛多6.2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的中段。

科学总结与反思:该区域历史地震活动较强烈,其主要控震构造为东昆仑断裂带,该带除发现古地震破裂形变带外,有仪器记录以来沿带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就达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