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性审美观论文

大学生性审美观论文

浅谈大学生性审美观
浅谈大学生性审美观
【摘要】
当今社会已不是谈“性”色变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开放,大学生的性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然而,如今的大学生性教育并非完善发展,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一些社会不良性审美观的误导下出现了性审美的盲目和偏差。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性审美观的探讨,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性与美的看法,以此推动大学生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性审美;性教育;性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在人类历史上,围绕性、爱与美所引发的事件被形容为“永恒的主题”,众多的艺术经典因为描写了人类的性美而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可见,性与美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一、性审美的概念及影响的因素
(一)、性审美概念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最早提出“审美”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审美概念的内涵已从狭义的、单一的衍变成广义的和多元的。

性审美的字面意思是与人的性有关的审美,它是在性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意识,表现为审美客体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和心理上满足和愉悦。

在性活动中,人成为性审美的客体,成为对方的审美对象。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

但即使
被视为性审美的客体,他也不是消极地展示自身的美,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美。

他可以通过审美主体的反馈来加以调整自己的美,创造自己的美,特别是性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主体所希望的美时,就会努力去创造原来所没有的美。

“女为悦己者容”也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在性审美活动中,人又成为性审美的主体。

作为性审美主体,必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因素,去欣赏、认识、评价客体的性美,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性审美主体的这种审美情趣、观念、审美理想投射到性审美客体上,对性审美客体也会产生或隐或现的影响。

总之,性审美的主体与性审美的客体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只有当两者形成完美的统一时,双方的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相互审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产生共同的美感,促进整个社会性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性审美的因素
性审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伦理、
宗教。

物质决定精神,经济状况对性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

美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观人术》一书中对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发展和演变作过详细考察之后得出这一结论:在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妇女的裙子呈上升趋势;经济衰败时期,裙子
就变长而下降。

20年代,经济发展,裙子较短;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裙子加长了;40年代上半,经济起飞,裙子又上升;二次战后经济萧条,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经济走向繁荣期,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就是在这时出现的);70年代,经济平稳,裙子又回到一般长度。

对于其中的原因,莫里斯作了这样的估计和猜测:“或许经济的安全感使她们自觉地更坦然地面对男性,也或许是整个社会的繁荣,使她们也活泼开放起来。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赫洛克指出“服饰是国家贫富的见证。

”可见,社
会经济对性审美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审美活动都突出。

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性美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十年“文革”期间,服装极端单调,男女均戴解放帽,穿绿军装,扎红腰带,女子的长发一律被剪掉,男女之间性的差别被抹杀了,当然也就无所谓性美了。

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性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道德规范对性审美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古往今来真、善、美一直是世人遵循的道德水准,性审美作为美的一部分自然也包含了特定的伦理内涵,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对性审美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

性道德和性伦理对性审美的标准的确定有不容置疑的决定作用,古人羡慕、推崇帝王将相的妻妾成群,现代人反对婚外情或“包二奶”,这些都是性伦理对性审美标准的制约作用。

应该说道德在许多方面对性审美是有积极意义的,废弃封建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提倡互尊互
爱,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在两性活动中的地位,推动了性审美的文明和进步。

与道德伦理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对性审美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扼杀性爱美,是各种宗教的共同之处,所以宗教在性审美上多有消极影响。

在这方面,中世纪的基督教是最有代表性的。

基督教否定人体之美,从根本上否定性爱,认为性欲是可耻的,罪恶的。

耶稣的使徒保罗就提出“男不近女”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抛弃家庭,自行阉割,以献身宗教;神学家彼得还规定:凡是结婚后没有生育子女的夫妇,就应判死罪,因为他们不思正事,只是以性交取乐。

他们把美看成上帝的属性,上帝是一切感性美的根源,而
人性美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二、性审美与大学生
性审美,根据字面意思是与人的性有关的审美,也可以归结为性伦理美方面的审美。

性审美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审美,即性社会价值美、性心灵美、性气质美和性仪表美。

性价值美是指个体在性审美方面要体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性心灵美是体现个体的内在价值。

性气质美是通过两性的文化、道德、知识修养,并通过外部特征表现出来。

性仪表美是个体自身形态美和附着美的统一。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和塑造了个体的性美,凡是符合这四个方面的美,就是高境界、善的美。

大学生作为性审美的主体之一,他们只是水平和学历结构相对
较高,而且始终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性权利等。

但同时他们心理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性审美方面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大学生追求性美、追求个性美,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己独特的性美;另一方面,他们的性审美又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混乱性,缺乏正确的性审美价值趋向。

目前大学生性审美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性社会价值审美的缺失。

在西方性解放思潮、人文主义及金钱万能的影响下,大学生从以前注重追求个体的社会价值转而追求和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他们认为社会价值对他们太遥远,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是实现个体价值的时代。

这反映在性价值审美上就是更多关注自己个体价值的实现,性审美大都是围绕自身价值出发。

其二,性心灵美原有的真实、醇厚感逐步消失,内心的自然美被外部的不良坏境逐步腐蚀,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逐步淡化,部分大学生很少能把两性理想与情操、爱情与事业、生活体验与道德判断结合起来。

其三,性气质美的缺乏。

性气质美表现在个体的文化、道德及知识修养等方面。

当代的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浮躁的心理,不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过分在关注物质方面的追求,忽视精神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性气质美的缺乏。

其四,性仪表美被庸俗化。

性仪表美包括人体美和附着美,前
者又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后者包括衣着美、服饰美和化妆美等。

受不良性审美观和攀比心理的作用,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把性仪表庸俗化。

在人体美上,部分大学生不满自身的自然条件,借助人工手段改变自然面貌,自然面貌被恶劣化,而且动态美矫揉造作化程度严重。

在附着美方面,部分大学生根本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不结合自身的特点,盲目的攀比跟随,衣服穿得不能再少,妆化得不能再浓,千篇一律的低胸短裙。

大学生的性仪表美在部分程度上被庸俗化了。

三、培养良好的性审美观
大学生,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性审美观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定性审美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培养大学生健康、良好、理性的性审美观。

具体的要求就是要把性、爱、美有机地统一在性审美中;要具有一定的性审美知识,同时也要考虑性审美应有的道德要求;要做到准确定位自己的“性角色”,明确每一个“性角色”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以美好的情感为指导,科学文明地处理性双方、与家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更为确切地说,表现在处理性审美双方的关系上,就是必须懂得和遵循性爱是相互间的给予、尊重和责任;表现在处理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使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升华为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时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8 年
第3期
[2] 贾宝先肖喜如高军华,《大学生性审美之研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7年12月
[3] 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 宋先梅,《华夏之魅——中国古代性审美研究》,四川出版集团 2010年
[5] 张法,《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