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子游戏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


8
文獻探討
•親子遊戲治療的目標
–基於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應用遊戲於兒童治療能有效 協助兒童復原的觀點,及研究發現父母是影響孩子 生活的最重要人物,父母的投入對孩子智力及情緒 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學齡前的同而言 (Guerney, Stover, & Andronico, 1967) –因此,親子遊戲治療將兩者結合,教導父母成為治 療的代理人,使其能在自己家中進行遊戲單元,透 過實際參與親子遊戲治療的過程使父母及兒童能同 時受惠。 –在親子遊戲治療中,治療者並未直接接觸兒童,而 是將傳統由治療師擔任的角色轉移到父母身上。
17
研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
•研究工具
–親子關係滿意程度量表
•本研究為了解團體訓練前後對成員與其子女在 親子關係的影響為何,以郭孝貞(民78)所編製 之「親子關係滿意程度量表」作為評量工具。 此量表是以15個描述感覺的詞句作為滿意度的 指標,請父母依照本身與其子女相處時感受加 以評定。
–訪談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及欲探討之問題設計出 「標準化開放式訪談」大綱,作為團體前、後 訪談之用。
12
文獻探討
• 遊戲治療面臨的挑戰 –個性內向、沉默的兒童
•沉默的兒童和侵略性兒童在治療上是一樣困難。所以必 須了解他們沉默的原因,甚至有孩子需要對他們的沉默進 行精神治療方面的評估;另一方面兒童也可能因為挫折、 沮喪而轉為沉默。 •醫學上也舉出,在混亂中的孩子可能會產生自閉、孤僻、 選擇沉默或失語症。 •因此,遊戲治療師必須依靠其專業的知識來推斷並解釋 兒童必須面臨的狀況;如果遊戲治療失不能查名兒童沉默 的原因,他們是不會做出任何適當的反應。
6
文獻探討
•親子遊戲治療模式
–親子遊戲治療是訓練和督導父母使用Axline(1969) 的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使受訓的父母取代治療者的 角色以成為自己子女改變的代理人,這是改變兒童 和父母強而有力的方法(Guerney & Wwlsh, 1993)。 –主要是基於下列的理由(Van Fleet, 1994, pp.67):1.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對父母而言是較簡單學 的。2.提供父母訓練及經驗對子女施以同理心,同 時有效的使用限制和結果;而這些技巧很容易在遊 戲單元外的家庭生中被採用。3.親子遊戲治療者在 和父母的互動中示範同理性傾聽、了解及接納的技 巧。4.研究和臨床的經驗證實父母可以學會實施熟 練程度的兒童中心遊戲單元,可比擬專業的遊戲治 療者。
7
文獻探討
•親子遊戲治療模式
–研究者認為Landreth(1991)的模式提供清楚的團體 方案設計,且結合教導及強調團體內的動力,訓練 時間及內容也很明確(以十週為原則) –其理念強調父母對子女的尊重、接納可以改善親子 關係,與本研究相符。 –因此,本研究方案以Landreth(1991)兒童中心遊戲 治療學派所發展出的十週親子遊戲治療訓練模式為 主要架構,以下介紹Landreth(1991)的模式。 –十週的訓練過程都必須全程錄影,以能在團體中再 次觀看進行督導,被督導者則從領導者及團體成員 接受到建設性的回饋、鼓勵、和支持,而觀看其他 成員的遊戲單元錄影帶亦可增加學習經驗。
– 親子遊戲治療致力於在安全的氣氛中強化親子關係、 增加家庭溝通及父母問題解決的技巧,使父母具有 較佳的能力處理未來的問題,同時減少兒童的行為 症狀(Van Fleet, 1994)。
10
文獻探討
• 遊戲治療面臨的挑戰
–兒童的個人時間
•讓兒童指揮自己,決定要如何使用這段時間(根據兒童自 己的意願、選擇來做事),沒有任何意圖只會兒童的遊戲, 讓兒童自己放輕鬆的去經歷、接受、表達完全的自己;這 段時間、地方、關係就是兒童的個人時間。 •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強迫兒童必須接受大人所要求的遊戲 且勉強兒童回憶當時的人、事、時、地、物等情況,會讓 他不自由、不受尊重進而產生氣憤、退縮等情緒(高淑貞 譯,民89)。
•親子遊戲治療(filial therapy)的理論根基於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理論,主要的治療模式是 選用父母為遊戲治療的代理人,然後接受基本 的遊戲治療理論及實務訓練,並且在家中與自 己的女子進行受督導的遊戲單元 。
3
研究動機與背景
• 對大多數兒童而言,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遠勝於每 週晤談一次的諮商師,而父母正向的關懷與正確的同 理,再加上一致的管教態度就是好的治療模式(高淑貞, 民87)。 • 許多研究顯示健康的親子關係乃是兒童能順利、成功 發展的基石。但是成人最自然的溝通方式是遊戲及活 動(高淑貞譯,民83)。 • Van Fleet(1994)指出親子遊戲治療適用於廣泛的兒童 問題,包括社交的、情緒的、行為的問題(例如:焦慮、 沮喪、創傷反應、害羞、外顯性攻擊及拒學等),是一 有效的介入策略。
休閒治療 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 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及 學校行為改變之研究
1
簡報大綱
• 研究動機與背景 • 親子遊戲治療 • 研究工具
2
研究動機與背景
•許多人學習扮演父母的角色來自於自己成長過 程中被教養的經驗,然而時代背景、家庭型態 級親子議題日漸複雜,有許多問題並非過去經 驗足以回答,因此,許多人即使當了父母卻仍 缺乏擔任此角色的素養(Bratton, 1993)。
1.複習所學過技巧─反映式傾聽、 設限、給予選擇 2.進行第四位成員遊戲單元之督導 、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紀錄與孩子肢體接觸 、進行第五次家中親子遊戲單元、 觀察孩子好的家庭表現與孩子分享 1.暖身活動 2.進行第五位成員遊戲單元之督導 、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紀錄未討論之疑惑、 進行並錄影第六次家中親子遊戲單 元、觀察孩子好的家庭表現與孩子 分享 1.討論園地 2.進行第六位成員遊戲單元之督導 、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紀錄未討論之疑惑、 進行並錄影第六次家中親子遊戲單 元、觀察孩子好的家庭表現與孩子 分享 1. 統整學習重點與檢討 2.回顧分享整個過程 22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前述五種類型兒童為對象,對其父母 親施以親子遊戲訓練團體(每週一次,每次兩 小時,共計十週),使其能在家中和其特定子 女進行遊戲單元,最後探討親子遊戲訓練團體 對改善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效果。茲分別介紹 團體方案、研究對象與工具。
14
研究方法
•團體方案設計
–在實施方面上,包括講授、書面資料、領導者之解 說與示範、成員之演練、錄影帶討論與回饋(自第 三次團體結束後每週進行30分鐘親子遊戲互動時 間)、家庭作業等,分為十個單元,每個單元兩小 時,共計20小時。 –表一 正式研究之親子遊戲訓練團體歷程摘要表
1.技巧教導、示範及演練: 管教技巧─ 「堅定的設限」 和「兩害取其輕原則」 2.進行第一位成員遊戲單元 之督導、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觀察孩子好的 家庭表現與孩子分享 1.技巧教導:當「設限不奏 效……」 2.進行第二位成員遊戲單元 之督導、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練習「給予選 擇」、進行並錄影第三次家 中親子遊戲單元、觀察孩子 好的家庭表現與孩子分享 1.探討親子遊戲治療的一般 性問題及因應之道 2.進行第三位成員遊戲單元 之督導、討論及回饋 3.家庭作業:親子間的「三 明治擁抱」、進行第四次家 中親子遊戲單元、觀察孩子 好的家庭表現與孩子分享 21
11
文獻探討
• 遊戲治療面臨的挑戰 –兒童的暴力現象
•具有侵略性的兒童想幫助他是十分困難的事。高度侵略 性兒童他們做出的反應與他們的認知的世界相同,並認為 孤單的現象是必然的;這些都顯示了兒童心中的恐懼。 •他們曾經有的暴力紀錄,並且不願意停止這種行為;然 而,大人察覺到兒童會有這種行為,主要是擔心他們自身 安全的一種投射作用。 •讓這種症狀的孩子行為表現保持平靜、從容且有秩序的 幫助他們從恐懼中走出來,獲得平靜是非常重要的。
18
報告結束
19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一) 協助成員覺察個人之家庭 結構及和特定子女之間之關係 (二) 了解兒童的情緒 (三) 了解及應用『反映式傾聽 』 (一) 了解遊戲單元的基本原則 以及其目的 (二) 學會使用『反映式傾聽』 (三) 覺察並且表達出孩子的情 緒感受
單元內容大綱 1.簡介親子遊戲治療 2.感覺之旅:認識兒童情 緒 3.技巧教導:反映式傾聽 4.家庭作業:練習反映式 傾聽 1.技巧教導、示範及演練: 親子遊戲單元及『反映 式傾聽』 2.家庭作業:紀錄自己與 孩子的互動
4
研究動機與背景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親子關係的影 響。 (二)探討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兒童日常生活 及學習行為上的改變情形。
5
文獻探討
•親子遊戲訓練團體
–「親子遊戲治療」乃直接翻譯自國外filial therapy的專有名詞,為避免「親子遊戲治療」一詞 中的「治療」兩字讓參加團體的家長過於敏感,或 是誤會這是要讓孩子進行治療,且基於這是個促進 親子正向關係發展的團體,研究者將團體名稱稱為 「親子遊戲訓練團體」。但有時礙於專業名詞之需 要,仍不免出現「親子遊戲治療」的辭彙。本研究 之團體方案是由研究者以Landreth(1991; 高淑貞譯, 民83)根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所發展出的十州親 子遊戲治療訓練模式為主要架構,並參考相關文獻 資料所設計而成的。
八、 你儂我儂
(一)學會觀察遊戲行為 (二)覺察遊戲互動中的領悟
九、 蛻變
(一)建立對親子遊戲治療的信賴 (二)覺察自己的情緒管理方法
十、 回顧與展望
(一)培養成員自信心、激發潛能 (二)統整學習重點 (三)結束團體活動
Back
15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來源為彰化市某國小四、五年級 學生及其家長,針對四、五年級各十個班級,總計 二十個班級,以「分組活動意見表」、「教師篩選 單」為工具,篩選出行為特殊兒童(EX暴力行為、 個性內性、情緒發展遲緩等等),再請這些特定學 生帶回「親子遊戲訓練團體邀請函」,徵得兒童及 家長的同意,為正式研究之對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