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心理健康
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对员工的压力水平进行即时
性监控,并推荐适当的指导建议,促进员工随时调整身心状态, 预防员工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压力、应激与心理健康
压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压 力作为一种外部因素,是影响中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急性应激:短暂的唤醒状态,典型的进攻或撤退。 慢性应激:长期的唤醒状态,持续很长时间,如沮丧感。
更多时候,压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消极的一面。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可出现行为异常。
处于压力状态下人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疾病。 有关工作压力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消极后果,见下 表:
一个人一年可以承受 200分左右的压力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能带来什么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 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绩效等。一个 有效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无穷的效 益。 一个人人心理健康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主谐的 企业。 企业良好的员工心理健康心理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 为企业带来好处:
适应良好:对社会、人际环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具体到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情感、
优缺点的客观的评价。
要自尊自制。自己要有行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控制自己的心
理与行为。
善于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好,较少人际冲突。
情绪正常。个体活动与社会要求处于良好的和谐状态,能保持心理
减少人才流失
实施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企业能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
关心,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员工; 由此降低重大人力资源风险,保护企业的核心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使员工压力处于最佳水平, 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由此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
挫折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表现,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消除 挫折心理;
一、员工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1、员工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也正 在日益加重。 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显示: 仅2.7%的企业员工没有遇到心理困惑。
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
如不苛求高目标、适当学会屈服、学会暂时逃避、找知己倾诉烦
恼、放弃与人比较、适当的运动、食物减压、游戏减压等等
此方法是间接的调节方法,在应激物无法改变或没有 必要改变的情况下效果比较理想。但如果应激物有可能 改变,而且不改变无法保证能否真正摆脱应激困扰时, 此方法不仅不起作用,还可能带来新的应激因素。
150分以下者,承受 的压力不算大。 150-200之间,承受 的压力已超负荷量。 201-300分,超载红 灯亮了,需要立即进入 减压工程。 300分以上则处于崩 溃的边缘,需要专业人 士的帮助,否则会出现 心理异常。 调查表明,高LCU与 心脏病猝死、心肌梗塞、 结核病、糖尿病等关系 明显。
5、压力的管理策略
2、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健康指不仅没有身体上的缺失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 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有良好地道德观。
(世界卫生组织)
有关专家总结出健康公式如下:
健康
情绪绪稳 + 运动适量 + 饮食合理 懒惰 + 嗜烟 + 嗜酒
心理健康的综合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 认知正常:对外界与自我认识正常。 情感协调:情绪稳定,只有轻度焦虑。 意志健全:有耐压力与耐挫折的能力与毅力。 个性完整:有责任感、活动性、外向性与独立性。
第七章
员工的心理健康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年9月
本章主要内容
员工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压力、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挫折与心理健康
本章的学习目的
了解心理健康的现状、内涵与标准;
理解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及面对压力就采 取的应对策略;
2010年,富士康员工频频跳事件
另一组数据
中国是世界上妇女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人 数比男性高25%,而在西方国家,男性的自杀人数是 女性的3.6倍。 中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在中国,男女两性平均一天用于家务劳动时间比: 1.31 10.4 ׃ 中国的整形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其中女性占 91%。75%的女性认为她们太胖。
问题解决法与情绪调节法的比较
调适方法 有利的方面
1、你的行动可能适宜地消除压 力源; 2、可能消除你的情绪; 3、可以弥补未发现的损失 4、可以提高自尊心
不利的方面
1、可能陷入事与愿违的忧虑; 2、可能错误地诊断问题; 3、可能增加行动不当带来的烦恼。
问题解决
5、可以提高控制感
1、可能降低自己的情绪反应; 情绪调节 3、可以重新获得自尊。 1、防卫机制可能干扰适宜的行为; 3、意识到威胁可能干扰后续行动。 4、可能维持对症状与原因之间的关 系的无知 2、可以维持增长的希望和勇气; 2、可能变得情感麻木;
问题解决法 通过直接排除应激物而消除应激影响的方法。 如采用新的工作方法、放弃目前的工作合作者、离开 一个工作岗位、寻找新的职业等。 此方法比较直接和有效,但要注意所采取的行动的社 会文化可能性、道德可能性、法律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 即不能对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
情绪调节法
在不改变应激物的情况下,个人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 或行为反应来削弱或消除应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约有25%的员工遇到过各种各样由压力引起的问题,芝加 哥也约有40%的员工工作负荷过大; 我国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8%的人认为“压力较大影响工 作满意度”,2%的人认为“压力超负荷”,60%的人认为“压力 适度可以承受”,7%的人认为“压力不足”,仅2%的人认为 “没有压力”。
马丁早晨7点才醒,他已经睡过头了45 min。他惊慌地意 识到他要第二次迟到了。为了尽快出发,他急急忙忙刮胡子 时脸被刮破了,舌头被咖啡烫了,还不时担心老板的态度。 在高速公路上,由于不能变换车道,他只能跟在一辆速度缓 慢的车后面。他不停地按喇叭,和其他车辆只差几米,一边 小声嘀咕着咒骂别的司机。他的身体下意识地紧张着,他的 手紧紧握着方向盘。一进办公室,他就发现昨天口述的命令 还没有从速记稿中译写出来,并考虑为什么秘书没有解释这 件事。马丁的上司听到这件事,向他解释说,他的秘书正在 为自己处理一件特别工作,并训斥了他。听完了训斥,马丁 “砰”地把咖啡杯扔在桌上,咖啡溅到了桌上放着的一些重 要文件上。
工作压力源具体可细分为以下五种: 工作构成
工作环境
工作关系 员工本人的情况 组织的作用
生活压力源
指起源于与员工个人生活有关的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四 个方面: 重要人员的影响
个人生活事件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变化 经济收入的压力
4、应激反应 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 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当刺激事件打破了人的平衡与负荷能力,或超过了个 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并引起应激反应。
苦恼、忧虑 感知到压力 最合适的压力负荷 ①刺激不足,缺乏激励 ②低频率或低强度的工作压力反应 ③苛严的工作负荷 ④刺激过度,压力过大
① ②
低 最适度 (苦恼、忧虑) (无忧虑)
高
健康与 绩效
低
③④
高 (苦恼、忧虑)
压力水平
图:压力对健康和绩效的影响
3、压力源分析
两类压力源:工作压力源与生活压力源 工作压力源 起源于与员工岗位工作有关的因素,又可归为两类: 职业内在压力源,包括劳动条件、劳动任务范围、 工作负荷等。 职业组织政策、制度及运行状况的压力源。
4、挫折时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攻击心理与行为 倒退与回归心理与行为
固执心理与行为
妥协心理与行为 压抑心理与行为 自杀心理与行为
5、挫折心理的对策——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指运用一定的心理诱导策略和方法使受 挫者在别人引导下发挥内在潜力,达到消除心理障碍、 明确前进方向、排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心理疏导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一、找寻诱发挫折的诱因层面; 二、确定挫折引起的心理反应的层面; 三、探寻认知根源的层面。
那一天,在参谋会议上,他一直在想心事,以至于 没有发现有一个问题是针对他提的,结果老板暗示如果马 丁集中注意力的话,他应该对公司的业务有更好的主意, 大家一起盯着他,让他窘迫不堪。
案例反映的是马丁在工作压力中的种种感受及其心 理状态。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丰富化,人们感 受到的压力和挫折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 压力和挫折,就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挫折与心理健康
1、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 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与动机不能满足时 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2、挫折产生的原因
外部原因 有些挫折是由于非人为的环境因素造成的。
如一个急于想完成学业以便能负担家庭生活的大学生还必须苦 读一二年才能毕业挣钱;身处异国的留学生由于远隔重洋而无法与 思念至亲的亲人朋友等。另一种外部挫折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遭受 到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文革”中受到陷害、长期蒙冤受屈 的老干部;两个相爱至深的大学生,但因男方家庭是农村,遭到女 方家庭反对等。
要降低员工的压力感,可以从组织和个体两方面着 手进行: (1)组织方面的管理策略 合理地进行人事配置
对职工进行工作培训和技术指导。 加强群体建设,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对职工开展心理辅导。
(2)压力的个人调适
承认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正确看待压力对人的影响。 掌握自理困扰的原因有:办公室人际关系 (52.9%) ,职业生涯规划(52.6%) ,工作压力大 (49.4%) ,家庭、工作难以平衡(33.9% )。 报告显示,96%的人认为企业有必要为员工进行职业 心理健康管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企业越来越重视 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员工援助计划以消除心理困 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