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趣闻
知不知羞宋朝有一个人喜欢舞文弄墨,听说殴阳修擅长作诗,很不服气,就想当面看个究竟.
走在半路上,他看见一棵古树,就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桠杈。
”想再吟下
去,却再也想不出词儿了。
正巧,欧阳修走过,就替他续了两句: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
这人回头一看,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
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
他们一同上了路。
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
“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
”
欧阳修便用骆宾王的名句续了两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
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内又做起了诗来:
“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
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了两句: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
如此十分从前,有
个人路过杭州时,拿出自己的一卷诗去请教大诗人苏东坡,并当场抑扬顿
挫地朗读起来,朗读完了以后。
他问苏东坡:“你看我的诗能打几分?”
苏东坡说:“十分,完全可以打十分!”
他听了很高兴,又问苏东坡:“凭什么能得这满满的十分呢?”
苏东坡说:“七分是朗读,三分是诗,加在一块不就十分吗!”
打油趣诗唐朝南阳读书人张打油喜作俗话诗。
一日大雪纷飞,他脱口吟道:“江上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风趣、行象而夸张地苗绘出雪中景物的特
点。
他还在官衙壁上题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
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县衙传他进府,以南阳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
援之事为题,命他作诗。
他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
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
后人把这类俚俗浅露、引人开心的诗叫做“打油诗”。
以发代笔唐代,汝阳王宴请大诗人李白及长史张旭等人。
李白以惊人的才华,压倒了一批奸
臣,因此,张旭对李白十分敬佩。
因一时找不到大毛笔,张旭散开发簪,以发代笔,蘸
着墨汁,在白墙上写出一行诗句:“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
”满堂一片喝
彩声。
人称李白和张旭:一个“诗仙”,一个“草圣”。
贾岛推敲贾岛〔贾岛:唐朝诗人。
〕初赴举,在京师〔京师:京城。
〕。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炼:此处指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优美。
〕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讶之〕对贾岛的行为感到惊讶。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韩退之权京兆尹:韩退之即韩愈,唐朝大文学家;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俄:不久,此指时间很短。
〕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神游象外: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
精神已离开眼前事物之外。
〕,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立马久之:立马,停下车马;久之,很长时间;之,句末助词。
〕,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辔(pèi):缰绳,此处代马。
〕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留连:舍不得离开。
〕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布衣之交:老百姓之间的交情。
这时贾岛还没有做官,所以这样说。
〕。
遇盗赠诗唐朝诗人李涉,曾于九江遇盗。
盗首盘问后知是李涉,说:“既是李学士,不用剽
夺,久闻诗名,愿赠一首就行了。
”李涉遂题绝句一首:“风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
夜知闻。
相闻不用相回避,世上而今半是君。
”强盗款待李涉而后离去。
一根鹅毛唐朝时,某地方官缅伯高,上京进贡一只天鹅给皇帝。
路经沔阳湖,想给天鹅洗洗澡,不料一松手让天鹅飞跑了,只掉下一根鹅毛。
他就把这根鹅毛献给皇帝,并吟诗一首:“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
一字之师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一联:“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为人们所称
赞。
但有一位老农却对这句诗不以为然。
萨都刺问他不好在什么地方?那老人说:“闻
和听两字同意这难道不是毛病?”萨都刺问:“那怎么改呢?”老人说:“把闻天竺雨
改成看天竺雨就行了,唐人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吗?”于是,萨都刺拜老人为一字之
诗。
金陵续诗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乔装出游,来到金陵古渡,正遇上一群上京
应试的举子在等船过江。
有人提议吟诗作乐。
其中一位年轻举子见长江浩荡,钟山苍茫,一座若大的采石矶屹立江畔,便脱口而出:“采石矶兮一称砣。
”大家都夸他起句气势磅礴。
朱元璋却笑道:“气魄虽大,但恐续句却为难了。
”一句话提醒了众位举子:是啊,若大一座山是称砣,那末称杆和称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般大的称,又拿去称什么呢?那位年轻举子确实很难续下去。
大家都不能续完。
朱元璋说:“我来试试。
”于是念道:“采石矶兮一称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挂,称我江山有几多!”众举子一个个目瞪口呆。
金鸡报晓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岁是“鸡年”。
大年初一,朱元璋到翰林院文华堂,与学士们一起饮酒庆贺,席间,他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大家见这两句都暗自好笑。
但后两句却奇峰突起,气象非凡:“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用“逆挽”法,创造了新的意境。
平民皇帝朱元璋不但作诗,而且评诗也很有意思。
明代江盈科文集《雪涛诗评》有一段朱元璋的趣事。
朱元璋在江南与陈友谅等人大战时,偶然投宿一寺。
住持不知他是谁人,便问他的姓名。
朱元璋不答,乃题诗一首壁间。
诗云:“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寳剑血犹腥。
山僧并不知分晓,只管叨叨问姓名。
”首二句有杀气,末二句有不耐烦之意。
后
来朱元璋称帝,寺僧也知道了当年的题诗者是当今皇上,十分惊恐,便命人用水洗去其诗。
一日,朱元璋忽然想起这首诗,便派人去问此诗在否,诗已洗刷掉,众僧惶恐不已。
内有一僧有急才,即献诗一首呈上。
诗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
曾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
首二句言朱元璋的诗是天子墨迹,留在人间会惹鬼神之怒,故此用水洗去。
末二句则是拍马屁的言语,说朱氏之诗虽经水洗,仍然透出万丈光芒,足见是非凡之物。
朱元璋看了这首马屁诗,龙颜大悦,便免予追究寺僧洗诗的过失。
朱元璋评诗乃随心所欲而评,吹捧者大多得到好处。
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遇一岁贡至京的书生彭有信。
朱口占《虹霓》诗二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
”彭应声续道:“玉皇昨夜鸾舆出,万里长空驾彩桥。
”马屁拍得恰到好处。
朱元璋认为他“有学有行,君子也”,便任为北平布政使。
一般说来拍马屁得好处者居多,但也有马屁拍在马脚上的倒霉蛋。
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并与共饭。
饭后他写诗谢恩。
诗云:“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
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无德”三个字。
朱说。
“诗用殊字,谓我为歹朱,又谓我无德。
奸僧敢大胆如此!”把“殊”
字无端拆为“歹朱”二字,恐怕太牵强附会了吧。
僧人来复“自惭无德”竟被说成是攻击朱皇帝无德,更让人莫名其妙。
难怪《雪涛诗评》的作者江盈科如此说:“噫,前诗未必佳,乃取不次之位;来复诗工矣,乃取不测之祸。
太祖评诗,可谓无定价矣!”所谓“无定价”者,即无一定的准则也!十七字诗明正德年间,徽郡天旱,太守祈雨,但几天后仍是晴空万里。
有人作十七字诗嘲讽他:“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日推窗看,见月。
”太守命令将那人捕来,重打十八大板后说:“你能再作十七字诗就饶恕你,否则要用大刑。
”那人应声道:“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只得将他释放。
诗解纠纷
明代蜀人杨升庵的儿子,平日与邻居相处很好,后为造一堵墙与邻居闹翻。
儿子就修书一封,想让在京城做官的父亲出面压倒对方。
杨升庵却回信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莫学当年秦始皇。
”一诗排解了纠纷,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