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

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一简介。

1 甲类传染病1.1 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1.2 霍乱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 乙类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及围产期传播。

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肝区肿痛、肝功能异常。

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2.1 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氏菌属分志贺菌(A)、福氏菌(B)、鲍氏菌(C)、宋氏菌(D)4群,我国主要为B群。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预防:(1)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2)加强个人、饮食和环境卫生。

2.2.2 阿米巴性痢疾病原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传染源:患者、带包囊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循环衰竭及粘液脓血便。

预防:(1)加强粪便、水源和饮食的管理;(2)治疗患者和带包囊者。

2.3 伤寒和副伤寒病原体: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带菌者及其污染物。

症状:持续发热、脉搏相对缓慢、肝脾肿大、玫瑰疹,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预防:(1)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2)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

2.4 爱滋病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传播途径:血液、性交、母婴。

症状:发热、疲劳、腹泻、消瘦、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

预防:(1)维持性生活纯洁;(2)不使用进口血制品及组织器官。

2.5 淋病病原体:淋病双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性交及接触污染物。

症状:男性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排出粘液或脓样分泌物。

女性表现宫颈炎。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6 梅毒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性交或类似性行为、母婴。

症状:皮疹、粘膜疹、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结节性梅毒疹及树胶肿、梅毒性心肌炎。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2.7 脊髓灰质炎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及飞沫。

症状:发热、咽痛、感冒样症状、驰缓性瘫痪、严重者出现脑神经麻痹及呼吸中枢麻痹。

预防:(1)口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糖丸;(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8 麻疹病原体:麻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结膜充血、流泪、流涕、畏光、上呼吸道炎、口腔粘膜斑、周身性斑丘疹。

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9 百日咳病原体:百日咳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阵发性痉咳、伴有鸡鸣样回声。

预防:(1)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2)隔离患者。

病原体:狂犬病毒。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2.10 白喉病原体:白喉杆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及污染物。

症状:在咽、喉、鼻及其粘膜上形成假膜、并由外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呼吸道阻塞、心肌炎、神经瘫痪等并发症。

预防:(1)注射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2)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

2.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皮肤粘膜出现淤点、淤斑或伴有丘疹样皮疹。

预防:(1)接种流脑多糖菌苗;(2)隔离患者。

2.12 猩红热病原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及污染物。

症状: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全身弥漫性猩红样皮疹。

预防:(1)隔离患者;(2)肌注长效青霉素。

2.13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汉坦病毒。

传染源:鼠类。

传播途径:革螨、恙螨。

症状:发热、三痛(肾区痛、头痛及眼眶痛)、三红(躯干上部、颜面及咽部充血性潮红)。

预防:(1)防鼠、防螨;(2)疫苗已作临床试验。

2.14 狂犬病病原体:狂犬病毒。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2.15 钩端螺旋体病原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传染源:患者、鼠类、家畜等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症状: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明显的腓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淋巴肿大。

预防:(1)接种多价钩端螺旋体菌苗;(2)防止水源和食物受到污染。

2.16 布鲁氏菌病病原体:布氏杆菌。

传染源:牛、羊、猪等病畜。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饮用病畜乳汁。

症状: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肝脾肿大、男性患睾丸炎、女性患卵巢炎、输卵管炎。

预防:(1)接种布氏杆菌菌苗;(2)加强粪水管理;(3)特殊处理病畜。

2.17 炭疽病原体:炭疽杆菌。

传染源:病畜或污染物。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污染物。

症状: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预防:(1)接种炭疽活疫苗;(2)特殊处理病畜。

2.18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体: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病猪及人。

传播途径:蚊、台湾蠛蠓。

症状:高热、头痛、呕吐、惊厥、嗜睡、颈项强直、呼吸衰竭。

预防:(1)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2)防蚊、灭蚊。

2.19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体曼原虫。

传染源:患者、病犬。

传播途径:中华白蛉。

症状: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预防:(1)消灭白蛉;(2)捕杀病犬。

2.20 疟疾(间日疟)病原体:疟原虫。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传播途径:按蚊。

症状:发冷、发热、头痛剧烈、口干烦渴、颜面潮红、昏迷、贫血及肝脾肿大。

预防:(1)彻底治疗患者和带虫者;(2)灭蚊。

2.21 登革热病原体:登革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伊蚊。

症状: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全身剧烈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

预防:灭蚊。

2.22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2.22.1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人虱。

症状:急起高热、严重头痛、皮疹、兴奋、不安、失眠、昏迷。

预防:(1)接种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2)防虱、灭虱。

2.22.2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莫氏立克次氏体。

传染源:家鼠。

传播途径:鼠蚤。

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身痛、充血斑疹或丘疹、眼结膜充血、肝脾肿大。

预防:(1)接种灭活鼠肺疫苗或减毒活疫苗;(2)灭鼠、灭蚤。

2.23 肺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咳嗽、咳痰、严重者咯血。

预防:(1)接种卡介苗;(2)隔离患者。

3 丙类传染病3.1 血吸虫病原体:日本血吸虫。

传染源:患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疫水。

症状:发热、畏寒盗汗、皮肤出现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预防:(1)灭螺;(2)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3.2 丝虫病病原体: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传播途径:蚊子。

症状: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常形成象皮肿。

预防:防蚊、灭蚊。

3.3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分枝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长期接触患者。

症状:皮肤损害、出现斑疹、丘疹、溃疡、萎缩、肢腿麻木甚至畸形、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

预防:接种卡介苗。

3.4 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空气及污染物。

症状:畏寒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鼻塞、流涕、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预防:(1)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活疫苗;(2)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3.5 流行性腮腺炎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直接接触。

症状:发热、腮、腺肿痛、周身不适。

儿童常见脑膜炎、成人男性常见睾丸炎、女性常见卵巢炎。

预防:接种腮腺炎疫苗或流腮、麻疹、风疹联合疫苗。

3.6 风疹病原体:风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咳嗽、枕后、耳后及颈侧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淡红色斑丘疹。

预防:接种BRDⅡ型风疹疫苗。

3.7 新生儿破伤风病原体:破伤风杆菌。

传染源:助产器械。

传播途径:助产过程。

症状:吮乳困难、牙关紧闭、强直性肌肉痉挛、角弓反张。

预防:助产器械严格消毒。

3.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A组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出血、疼痛、流泪、怕光、严重者引起角膜疱疹和溃疡。

预防:(1)注意饮食卫生;(2)管好粪便。

3.9 包虫病(1)病原体:细粒棘球蚴。

传染源:犬、狼等食肉动物。

传播途径:接触病犬或误食虫卵。

症状:低热、腹泻、过敏性皮疹、肝肿大、呼吸困难、腹水、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抽搐、休克。

预防:(1)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2)加强屠宰管理。

(2)病原体:泡球蚴。

传染源:狐。

传播途径:误食虫卵。

症状:肝区疼痛、肝大、质硬、上腹胀、黄疸、皮肤瘙痒、腹水、食管静脉曲张。

预防: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