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城乡规划,促进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临沂市中心城区内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规划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各区、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事项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五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城乡规划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优化用地布局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六条城市用地分类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按照以中类和小类为主、大类为辅的分类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第七条建设用地性质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可结合规划编研确定。
第八条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中地块的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内容为强制性规划内容,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改变。
因城乡规划调整、重大项目实施以及公共利益需要等原因确需变更强制性规划内容的,应当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同一建设单位取得部分用地红线重合相邻的两块或多块用地,且用地性质相同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统一规划建设。
第十条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一规定的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一规定的下限值,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规划实施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予以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及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一节建筑间距第十一条建筑间距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日照、抗震、防灾、消防、环保、管线敷设、国家安全、建筑节能、视觉卫生(是否删掉)以及空间环境和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满足日照标准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第十二条新建或扩建各类有日照时数要求的建筑物必须进行日照分析;新建各类建筑物对有日照时数要求的建筑物产生日照影响的必须进行日照分析。
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采用经住建部认可或鉴定通过的分析软件进行日照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第十三条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正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46倍,且不小于10米。
第十四条高层居住建筑(层数在7层以上含7层)与各居住类建筑南北平行布置时的正向间距(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南北平行布置时,应满足日照要求,最小间距必须满足表1要求:表1 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最小间距(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1、新建高层居住建筑北侧为多、低层居住建筑时,除应满足相关退界要求及日照要求外,建筑间距应满足表1所列要求。
2、新建高层居住建筑南侧为多、低层居住建筑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物高度的1.46倍,且低层不得小于20米,多层不得小于25米。
(三)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居住建筑与各种层数居住建筑的最小控制距离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另行核定。
第十五条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控制。
第十六条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平行布置,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H<24米时,建筑间距不得小于20米;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50米>H≥24米时,建筑间距不得小于25米;非居住建筑建筑高度100米>H≥50米时,建筑间距得不小于30米。
第十七条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南北间距按相关专业要求进行控制。
第十八条建筑间的东西间距:(一)居住建筑,多层之间不小于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居住建筑之间不宜小于13米。
(二)非居住建筑与各类建筑之间应满足各专业规范及消防要求。
第二节建筑退让第十九条建筑控制线退让距离必须符合消防、抗震、防灾、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历史风貌保护区对保持原有街道空间延续性有要求的,建筑退让按风貌保护规划要求执行。
第二十条建筑退让用地界线沿项目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界距离按下述规定控制,(一)南北侧用地界线1、低层建筑退让南、北侧用地界线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75倍,且最小距离不小于2米。
2、多层建筑退让南、北侧用地界线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75倍,且最小距离不小于10米。
3、高层建筑退让南、北侧用地界线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距离不小于15米。
(二)东西侧用地界线1、多、低层建筑退让东西侧用地界线最小距离不小于5米。
2、高层建筑退让东、西侧用地界线最小距离不小于9米。
(三)地下建筑的退界距离应在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划定,最小距离不宜小于9米。
(四)不能满足退界距离要求的,在满足建筑间距、日照、消防、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征得相邻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所有者书面同意后,建筑退界距离可适当减小。
第二十一条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一)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符合表2规定表2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控制标准注:1、高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是指高层建筑主体部分的退让。
(二)其它规定1、建筑退让沂河路(红线宽度80米)不小于50米,退让双岭路(红线宽度44米)不小于100米。
2、建筑退让城市外环路道路红线不小于100米,退让中环路道路红线不小于50米。
3、高度大于100米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性质、功能等实际情况确定,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小于35米。
4、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除符合以上规定外,必须满足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要求,同时还应适当增加退让距离,为建设公共、公用设施预留空间。
5、城市高架桥和立体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一般不小于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的1/2,且最小值不得小于20米,并应设置隔离设施。
7、建筑退让除满足以上规定外,还应同时满足停车、疏散要求。
8、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
有特殊要求的,按照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建筑退让河道蓝线控制标准(一)建筑退让沂河河道蓝线(滨河路外侧道路红线)1、右岸(西岸)陶然路-祊河入口处:不小于50米。
祊河入口处-北中环路、陶然路-沂河路:不小于70米。
北中环路以北、沂河路以南:不小于100米。
2、左岸(东岸)金雀山东路-北京东路:不小于50米。
金雀山东路-分沂入沭河道,北京东路-北中环路:不小于70米。
分沂入沭河道以南、北中环路以北:不小于100米。
(二)建筑退让祊河河道蓝线(滨河路外侧道路红线)1、右岸(西岸)沂、祊河交汇处-通达路:不小于50米。
通达路-北中环路:不小于70米。
北中环路以北:不小于100米。
2、左岸(东岸、北城新区):沂、祊河交汇处-北中环路:不小于70米。
北中环路以北:不小于100米。
(三)建筑退让涑河河道蓝线1、滨河路-蚂蚱庙街按经批准的《古城商业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2、蚂蚱庙街-西中环路按照“第二十三条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控制标准”执行。
?3、西中环以西不小于100米(四)建筑退让沭河河道蓝线327国道以南、沂河路以北不小于100米,327国道-沂河路路段不小于70米。
(五)建筑退让汶河、汤河、分沂入沭河道蓝线:不小于50米。
(六)建筑退让柳青河、陷泥河、南涑河、解白河、玉白河、彭白河河道蓝线:中环路以南,不小于30米;中环路以外,不小于50米。
(七)建筑退让青龙河、李公河西支、孝河、花园干渠河道蓝线:不小于20米,退让李公河东支不小于40米。
(八)地下建筑退让沂河、祊河河道蓝线:参照地上建筑退让控制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建筑退让铁路干线不小于50米,退让铁路支线不小于20米,高层建筑退让铁路的距离在满足以上规定的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不得影响铁路运行安全。
第二十四条中心城区以外,建筑退让控制标准(一)退让高速公路用地界线不小于100米,退让国道用地界线不小于30米,退让省道用地界线不小于20米,退让县乡公路用地界线不小于10米,并同时满足相关规划要求。
(二)乡、镇、村庄各类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必须符合村镇规划要求。
第二十五条以上控制标准为最低控制标准,具体退让要求由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建筑的区位、性质、高度等在规划条件中确定。
第二十六条在规定的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内,不得建设永久建筑物。
临时建设工程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可根据项目的位置和使用性质确定。
第三节建筑高度第二十七条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第二十八条在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建筑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二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周围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条沿城市东西向道路两侧建筑的控制高度H,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应超出道路红线规划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第四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一条城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水厂、发电厂、变电站、消防站、燃气站(场)、综合交通枢纽、公共交通站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和规划控制指标,应当根据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确定。
第三十二条城市工程管线宜沿道路地下敷设,鼓励采用综合管沟集中敷设。
工程管线的平面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三十三条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减少转弯,管线之间、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第三十四条沿道路设置管线,应依次由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排列。
原则上按电力电缆、供水管、热力管、雨水管的顺序依次排列在路东或路北;按电讯线缆、燃气管、污水管的顺序排列在路西或路南。
第三十五条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第三十六条城区排水宜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2-5年,非中心城区为2-3年,其中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为5-10年。
第三十七条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各单位的专用管线不得在道路红线内敷设。
第三十八条各种地下管线相互之间的最小水平、垂直距离,各种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地下管线与绿化树种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等按国家规范要求执行。
第五章城市景观和绿地第三十九条城市规划管理中应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形成城市景观的文化特色、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