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城的诗读后感_心得体会

顾城的诗读后感_心得体会

顾城的诗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顾城的诗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顾城的诗读后感《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作者简介:顾城(1956~1993),生于北京。

"文化大革命"中开始写作。

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1988年赴新西兰讲学,后隐居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自杀。

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

赏析: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

"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

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

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

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

独。

织就诗。

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

"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

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

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

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

《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

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

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

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

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顾城诗传》读后感阿果散文说起顾城,就想到他的诗。

他37年的人生,是悲凉的,他的行为,多数时候不为我们所理解。

我们泪流满面地诵读他的诗,却读不懂他心灵深处藏匿的孤独。

这孤独,似乎是天生的。

从他出生那天起,就始终伴着他。

纵然后来他有了谢烨,有了英子,有了小木耳,他的心也被孤独而哀伤浸染得斑斑驳驳。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这首《杨树》,是顾城8岁时写的。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这首《星月的来由》,是顾城12岁时写的。

枯叶在街上奔跑,枯枝在风中衰嚎——,大地弄丢了它漂亮的绿衣,期待着他温暖的雪袍。

————这首《寒秋》,是顾城十多岁时写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一代人》,是顾城23岁时写的。

顾城写诗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

他用一双忧郁的眼睛,观察世间万物,又用一支悲悯的笔,描绘着这种不同。

他像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单纯、偏执,又有些不谙世事,不通人情。

他用孤独酝酿出华彩的诗句,却不肯将那个角落展示给别人。

他的生活,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性格,也使他的生活陷入死角而无法挣脱。

他爱谢烨,爱得自私而霸道。

甚至因为害怕自己的亲生儿子会分享了谢烨的爱,坚持要把小木耳寄养在别人家里。

他又是那么单纯,单纯得近乎无知。

他送养儿子,只是为了得到谢烨全部的爱!多么难以令人置信的理由!他写他与英子的故事,竟取自己口述,妻子打字的方式。

他将自己的婚外情甚至与第三者的性爱细节,都完完整整地展示给妻子。

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谢烨听闻这些以后的感受。

他得到了精神的慰籍,却在谢烨的心上插了无数把钢刀。

谢烨彻底失望了,崩溃了。

谢烨心底的爱终于演化成了恨。

她要离开他,悲剧便发生了。

顾城是写诗的天才,却是生活和情感方面的低能儿。

他以为谢烨是他的妻子,就应该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任性和自私,他的爱和恨。

他渴望宁静,一生都在追逐宁静中的美好,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这条路上奔跑,目不斜视。

他的灵魂跳跃在童话的城堡中,人却锁在了生命的迷宫里。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

"舒婷说。

顾城是一个真真正正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人,童话的世界纯粹而美好,一尘不染。

他守侯着内心的孤独,不愿意融入到这个车水马龙的社会当中。

他固执地排斥着眼前的嘈杂,直到迷失在现实的生活里。

顾城的诗,通常用很多丰满而简单常见的意象,来传递出生活中蕴含的那些不太明显的哲理。

他的人生,像他的诗一样,有太多的出人意料。

他的单纯,他的脆弱,他文字里淡淡的哀伤,让我们不敢拥有他描述的完整和美丽。

他的自杀,有他性格的原因,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

当爱变成了恨,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钱钟书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着面具的必然。

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与其说是为了解脱,不如说是留给世人的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只是这个谜面,太过血腥,也太过悲凄。

我们怀念顾城,脸上带着崇拜,心里却淌着血。

我们诵读顾城的诗,是喜欢这些有灵性,跳动着的文字,绝不是那个偏颓的,永远长不大的灵魂。

不是所有的爱都无怨无悔,也不是所有的笑都代表着开心。

这本书所运用的语言,是活泼生动又深邃幽雅的,一皱眉,一抬手,都有顾城的影子,这些文字彼此支撑,就站立成诗的样子。

顾城诗歌的情感特点摘要:"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语言自然天成,内容纯白如雪,情感动人心弦,仿佛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一代人的灵魂之门。

本文从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顾城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深层原因。

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北京,十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因此转学辍学,在围攻殴打的社会氛围中茫然失措。

1969年,全家被下放到山东省火道村,他每天拾柴放猪,享受雨滴空气,采集昆虫标本,从事诗歌创作。

1974年返京,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做过油漆工、搬运工、锯木工,见证了人生百态,积累了丰富阅历,激发了写作欲望。

1977年起,他开始集中写作,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朦胧诗人。

1987年远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之后隐居该国激流岛,创造他梦想的人间天国。

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五味杂陈的童年记忆、辗转颠簸的生活体验、翻云覆雨的命运转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情感结构,提供着他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使他的诗句呈现出简单任性、质朴真纯、浪漫灵动的独特风貌,带给人远离尘嚣的自然之趣和默默感动。

总结来说,顾城诗歌的情感特点大致如下:1.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2.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3.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4.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一、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顾城曾在《希望的小树》中写道,"童年的心,是一片净土,没有枯枝,没有落叶,没有垃圾。

只要有一阵淡淡的春风吹过,就会有无数希望的种子睁开眼睛,张开绿色的小手…"他自幼喜欢昆虫,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草丛中观察它们的活动,熟悉它们的习性,收获许多不为人知的乐趣。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依旧独自到烈日下、落叶中、寒风里走,寻找蚂蚱、蜣螂、蟋蟀,并把父亲那本《昆虫记》奉若至宝。

他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生活和梦境似乎已浑然一体。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的来由》)。

这些诗句童趣盎然、惹人爱怜。

成年后,他仍然拥有一颗纯洁透明的童心,不满足科学世界的单一与死寂。

例如"在白天我变得很黑在黑夜我变得很白我想变成蓝色的应该到哪里去呢?"(《变》),"和点心一样精美的小镇"《永别了,墓地》,"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安慰》),"我们躲开它,一转身就碰上了喝醉的太阳"(《我们喜欢葡萄》),"雾,缓缓化开像糯米纸一样"(《我相信歌声》)。

这些诗句童心弥漫、令人惊叹。

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在他的创作中一以贯之,使他的诗歌既有生命盛开的喜悦,又有时光不再的无奈。

二、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顾城曾在《学诗笔记(二)》中写道,"爱的土地是那么圣洁、丰富而永恒,永远养育着最美的诗和歌。

"他对这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世界保持着绝对的敏感,以一种时刻思考、独立清醒的状态行走于每天每月,例如"在粗糙的石壁上画下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留念》),"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小巷》),"太阳被狂风吹得干干净净我站起来目送着雨云的背影"(《世界和我(八十五首)》)。

这些诗句随心而出、引人入胜。

《早发的种子》中,他化身为一颗破土而出、孤独悲壮的种子,在春色流光、鲜花绽放时感慨生活,思考命运,"我只有慢慢地倒下雪粒多么密集我害怕惊动了同伴看见我这样死去在我消失之后春天自然得到了胜利大队大队的野花去参加开国典礼她们从我的墓上走过讨论着蝴蝶的外衣…".全诗用词唯美、立意新奇、抒情深刻,一颗敏感和感伤的诗心跃然纸上。

相关主题